欢迎访问《电化学(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年目录文章

    电化学(中英文)2013 Vol.19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Pt基合金氧还原催化剂设计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欧利辉, 陈胜利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1-5.   DOI: 10.61558/2993-074X.2936
    摘要3741)      PDF(pc) (1333KB)(2789)    收藏
    本文提出以合金形成能、Pt表面偏析能和氧原子吸附能作为依据筛选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表面富Pt氧还原合金催化剂. 利用DFT计算对Pt与各种过渡金属形成的合金的热力学、表面化学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预测Pt-V,Pt-Fe,Pt-Co,Pt-Ni,Pt-Cu,Pt-Zn,Pt-Mo,Pt-W等合金可能具有好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所预期的大部分催化剂已有文献研究结果支持. 另外,Pt-Zn和Pt-Mo体系目前报道尚不多,值得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 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进展
    阳耀月, 张涵轩, 蔡文斌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6-16.   DOI: 10.61558/2993-074X.2094
    摘要3303)      PDF(pc) (6532KB)(5204)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作者课题组在电化学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上的研究进展,包括硅柱窗口反射面上各种膜电极的湿法制备、宽频检测复合红外窗口和内、外反射可切换光谱池的设计与构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及其应用
    包宇, 毛燕, 王伟, 李正刚, 牛利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17-28.   DOI: 10.61558/2993-074X.2937
    摘要3708)      PDF(pc) (9367KB)(2979)    收藏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是利用金属薄膜光学耦合产生的物理光学现象建立的一种非常灵敏的光学分析手段. 近年发展的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Electrochemi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EC-SPR)是将时间分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的一种新技术. 本文介绍了SPR和EC-SPR的基本原理,并重点阐述了时间分辨SPR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方法联用及应用,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反应动态过程研究、生物化学传感器、电极/溶液界面的表征、动力学常数的测定以及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4. “电极/溶液”界面的椭圆偏振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雷惊雷, 吴良柳, 李凌杰, 巫生茂, 张胜涛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29-36.   DOI: 10.61558/2993-074X.2095
    摘要2521)      PDF(pc) (776KB)(1526)    收藏
    椭圆偏振测量技术是通过解析偏振光束在界面上或薄膜中反射或透射时偏振状态的变化,获取界面或薄膜的厚度、复折射率等性质的一种光学方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的原位实时表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极/溶液”界面的研究. 本文简要介绍了椭圆偏振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最新发展,并着重评述了能源电化学、材料电化学、电分析与生物电化学等领域中,应用椭圆偏振测量技术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
    5. 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上的氧还原
    李明芳, 康婧, 廖玲文, 陈艳霞, 叶深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37-42.   DOI: 10.61558/2993-074X.2096
    摘要2874)      PDF(pc) (2731KB)(2003)    收藏
    利用单晶旋转圆盘电极技术(Hanging Meniscus Rotating Disk Electrode, HMRD)在硫酸和高氯酸溶液中分别研究了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氧分子的电催化还原反应. 实验发现:在硫酸溶液中,经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的氧还原活性明显提高,其中氧还原的半波电位与Pt(111)电极的相比正移约0.1 V,而在高氯酸溶液中,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的活性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该实验结果表明: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一方面抑制了SO42-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另一方面又能在电极表面提供相邻的空位供氧分子吸附. 通过与文献中报道的CN-修饰的Pt(111)电极上的氧还原结果的对比,可以推测甘氨酸修饰的Pt(111)电极表面氧还原活性提高是由于甘氨酸在Pt(111)表面可能先被氧化成CN-后吸附在电极表面,进而促进了氧分子的电催化还原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α型和β型PbO2正极的充放电性能的比较
    崔聪颖, 马学美, 孔德龙, 马厚义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43-52.   DOI: 10.61558/2993-074X.2938
    摘要3876)      PDF(pc) (7802KB)(2527)    收藏
    利用化学合成法分别制得α-PbO2和β-PbO2样品,采用XRD、SEM表征与观察两种不同晶型的PbO2样品. 由两种晶型PbO2粉末做成铅酸电池的活性正极,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以及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α-PbO2电极的放电容量较低,β-PbO2电极的放电容量较高,两种晶型PbO2粉末按不同配比制成复合电极有利于提高铅酸电池正极的充放电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离子交换-电沉积法制备高Pt利用率多孔电极
    陈四国, 丁 炜, 齐学强, 李 莉, 邓子华, 魏子栋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53-58.   DOI: 10.61558/2993-074X.2097
    摘要2811)      PDF(pc) (8364KB)(1754)    收藏
    采用离子交换-电沉积的方法(Ion-exchange/electrodeposition,IEE)制备了一种高Pt利用率催化电极,对所制备电极的表面形貌、催化活性及单电池性能用线性扫描伏安(LSV)、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单电池测试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通过电极制备工艺和离子交换-电沉积参数的调控,能够消除碳载体表面官能团的影响,使铂阳离子只与全氟磺酸树脂(Nafion)上的H+进行交换. 在无铂离子的电解质中,将被交换的铂阳离子还原到与Nafion接触的碳载体上,使每一个铂纳米粒子都处于气体多孔电极的三相界面上,有效地调控铂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分散度. 单电池测试表明,以铂载量为0.014 mgPt•cm-2的IEE电极组装的电池的输出功率与铂载量为0.3 mgPt•cm-2的Nafion粘接Pt/C电极相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8. 不同掺杂元素的钛基PbO2电极对苯酚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刘晓蕾, 丹媛媛, 陆海彦, 林海波, 欧阳明丽, 袁传军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59-64.   DOI: 10.61558/2993-074X.2098
    摘要2439)      PDF(pc) (5286KB)(1758)    收藏
    本文在SnO2-Sb2O5氧化物为中间层的钛基体上,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无掺杂的Ti/PbO2、掺杂F的Ti/PbO2(Ti/PbO2+F)和掺杂纳米Co3O4粒子的Ti/PbO2电极(Ti/PbO2+Nano-Co3O4). 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和观察了电极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并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这三种电极对苯酚的电催化氧化性能. 结果表明,Ti/PbO2+F电极的析氧电位较Ti/PbO2电极的发生明显正移,但其苯酚的氧化峰和析氧峰并不能分开;而Ti/PbO2+Nano-Co3O4电极虽然其析氧电位负移,但对苯酚的氧化峰出现在析氧峰之前. 这一结果表明,体系存在着某种反应特别快的瞬态中间体,即在水分子被解离之前已与苯酚发生了反应,从而更有利于苯酚的转化和降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高性能低铂载量燃料电池膜电极
    舒婷, 廖世军, 谢建德, 苏艾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65-70.   DOI: 10.61558/2993-074X.2099
    摘要3002)      PDF(pc) (10637KB)(1547)    收藏
    应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碳材料复合电极基体上制备了低铂载量的高性能膜电极. 将碳载体(XC-72R)与聚四氟乙烯乳液均匀混合后涂布在碳纸上,在马弗炉中350 °C烧结,构成复合电极的基底,然后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将铂活性组分沉积在电极基底上制得膜电极的阳极,将该阳极与经过预处理的质子交换膜及阴极压合即得膜电极. 由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循环伏安(CV)等分别表征该电极,单电池测试膜电极的性能. 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在阳极中高度分散,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膜电极的最大功率密度可达3.34 kW.(gPt)-1,是商业催化剂常规方式下制备的膜电极的1.76倍. 以本文方法制得的膜电极具有铂载量低、单位质量铂的能量密度高等特点,有望在燃料电池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0. Na2CO3对TiO2纳米管电极表面光电化学水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研究
    孔德生, 王 静, 张学迪, 赵 曦, 王 超, 冯媛媛, 李文娟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71-78.   DOI: 10.61558/2993-074X.2100
    摘要2345)      PDF(pc) (6941KB)(1973)    收藏
    光生载流子在半导体/溶液界面处发生的表面复合过程,是制约半导体光电极体系光-电转化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利用光电流测量和交流阻抗等技术,初步研究了Na2CO3对TiO2纳米管电极表面光电化学水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并对“TiO2/溶液”界面处与阳极析氧有关的光生电荷传输过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在0.5 mol•L-1 NaClO4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2CO3(1 mmol•L-1),能够显著促进光生空穴穿过TiO2/溶液界面向溶液中的传输,有效地抑制光生载流子的表面复合过程,从而相应地增大外电路的光电流,提高TiO2光电极体系的光-电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一些电化学交流阻抗复数平面图旋转的物理意义
    吴秉亮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79-82.   DOI: 10.61558/2993-074X.2101
    摘要2526)      PDF(pc) (563KB)(2177)    收藏
    本文讨论了电化学交流阻抗图中图形旋转的物理意义. 电化学体系等效电路中的电容基本上属复数电容,由此推导出在这个假设下的阻抗极坐标公式,及其参数的数学表达式. 实际上此表达式与很多电化学体系的实际阻抗谱相符,如:实际测量的理想极化电极的阻抗图并不是平行于虚轴的一条直线,而是其与实轴的交点顺时钟旋转了α角的直线,这时α=arctgC"/C',即双层电容的耗散角;与RC并联电路有关的半圆阻抗图几乎都有同一方向的α角旋转,其值等于相关电容的耗散角. 若明确了旋转的物理意义,由电化学阻抗谱拟合得到的参数均可表征体系的性质,这对于寻求某些特殊性能的电池体系将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Pt-Mo2C/GC催化甲醇氧化的现场电化学-红外光谱研究
    黄海萍, 姚希宇, 沈培康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83-88.   DOI: 10.61558/2993-074X.2939
    摘要3588)      PDF(pc) (1463KB)(2036)    收藏
    应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40% Pt在-Mo2C/GC上的电催化剂. X射线衍射(XRD)显示,Pt在Mo2C载体上有较好的分散度,平均粒径为3 nm.循环伏安、计时电位测试表明,酸性溶液中,Pt-Mo2C/GC具有良好的甲醇氧化性能. 其催化甲醇氧化的起始电位比Pt/C的负移了90 mV. 这一优异性能与Pt和载体Mo2C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测量显示,甲醇在Pt/C电极氧化的中间产物是桥式吸附COB和线性吸附COL,而在Pt-Mo2C/GC电极则未检测到有害中间产物CO,其氧化终产物均为CO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四氧化三铁/碳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蔡俊杰, 姚姝, 李泽胜, 孟辉, 沈培康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89-92.   DOI: 10.61558/2993-074X.2940
    摘要4482)      PDF(pc) (5686KB)(2424)    收藏
    应用共沉淀法并以原位聚合苯胺包覆四氧化三铁作碳源制备四氧化三铁/碳的复合材料.XRD、SEM、TEM 等测试显示,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40 ~ 80 nm)均匀的分散在无定形碳的内部.在50 mA?g-1 的电流密度下,经过30循环充放电测试,该材料的容量仍保持在1000 mAh?g-1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近期热点文章
    庄林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93-94.  
    摘要1420)      PDF(pc) (765KB)(123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第十七次全国电化学会议第一轮通知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1): 95-96.  
    摘要1273)      PDF(pc) (2312KB)(120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生物电化学仪器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胡仁, 朴春晖, 林昌健, 詹东平, 任斌, Christian AMATORE, 田中群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97-102.   DOI: 10.61558/2993-074X.2103
    摘要1903)      PDF(pc) (8129KB)(5105)    收藏
    电荷传递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过程之一,电化学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为相关生命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而独特的物理化学视角,并带来超出常规生物学检测的丰富信息.随着生物电化学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已从早期的生物分子电化学研究深入向活体、活细胞、单活细胞水平甚至活细胞中单生物分子水平发展,研究者对仪器设备性能如灵敏度、分辨率(时间分辨、空间分辨和能量分辨)和操作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生物电化学仪器在应用领域和研究领域的现状,重点介绍单细胞电化学检测系统的构建,并初步探讨国内生物电化学研究仪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
    李玲玲, 卢倩, 朱俊杰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03-109.   DOI: 10.61558/2993-074X.2941
    摘要3900)      PDF(pc) (7393KB)(3531)    收藏
    电致化学发光集成了发光和电化学分析的优点,在生物传感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量子点因其独特的性质成为电致化学发光的三大发光体系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种类及其信号放大技术,并就相关研究发展方向和趋势作了初步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8. 浅析SOFC性能衰减的材料因素
    高克卿, 刘晓天, 赵二庆, 樊丽权, 熊岳平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10-114.   DOI: 10.61558/2993-074X.2942
    摘要2820)      PDF(pc) (8090KB)(2466)    收藏
    从SOFC工作状态出发,分析了材料在氧化还原气氛中的固-气界面化学稳定性、材料间固-固界面的扩散与相互反应的特性以及外部化学物质的介入对三相界面反应等方面因素对电池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故我国应注重探究实用的SOFC电池性能衰减材料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9. PdCu合金纳米晶体的制备和电催化活性研究
    武海滨, 张瑞中, 陈卫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15-119.   DOI: 10.61558/2993-074X.2943
    摘要4218)      PDF(pc) (2120KB)(2516)    收藏
    改变表面活性剂1-十八烯(ODE)和油胺(OLA)或油酸(OA)的配比,以1,2-二羟基十六烷二醇作还原剂同时还原乙酰丙酮铜Cu(acac)2和乙酰丙酮钯Pd(acac)2一步法制备了单分散的球形和米花形的PdCu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RD等结构表征表明,两种形状的PdCu纳米粒子均为(111)面占优的合金纳米晶体,其平均粒径分别为12.7 ± 0.18 和 20.4 ± 0.31 nm.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测定了两种PdCu合金纳米粒子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球形PdCu纳米粒子上得到的甲酸氧化峰电流密度约为米花状纳米粒子(PdCu-B)上的5.6倍.同时,前者显示出了更好的抗CO毒化能力.计时电流测量也表明,球状PdCu纳米粒子比米花状纳米粒子有更好的电催化稳定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0. O-掺杂石墨电极VO2+/VO2+电对反应活性研究
    张焕, 秦琳琳, 施一宁, 郑明森, 董全峰, 田昭武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20-124.   DOI: 10.61558/2993-074X.2944
    摘要2705)      PDF(pc) (4804KB)(2172)    收藏
    采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石墨电极表面,实现氧及含氧官能团的掺杂,以改善VO2+/VO2+电对的反应活性. FT-IR和EDS测试结果表明,氧气等离子体处理石墨表面引入了含氧官能团,从而提高了VO2+/VO2+电对的电化学活性. 在本文实验条件下20 min等离子体处理的电极活性最好,8 mA cm-2电流密度恒流充放电,石墨电极VO2+/VO2+电对库仑效率达到91%,比未处理电极的库仑效率提高了1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FeCo合金纳米电催化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李明轩, 欧洁连, 陈声培, 王鹏, 许斌斌, 孙世刚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25-129.   DOI: 10.61558/2993-074X.3366
    摘要3927)      PDF(pc) (4067KB)(2360)    收藏
    运用电化学电位阶跃技术,在玻碳基底上制得FeCo合金纳米电催化剂(FeCo/GC).XRD、SEM和TEM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FeCo合金纳米粒子为单晶,呈立方体形貌,分布较均一,平均粒径65 nm,Fe和Co原子百分比约1:1.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FeCo/GC具有比Fe/GC更高的电催化活性,对亚硝酸盐还原的活性是Fe/GC的4.7倍.FeCo/GC对氧还原也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22. 多级树状纳米结构聚苯胺的电化学制备
    翁少煌, 周剑章, 林仲华, 林新华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30-134.   DOI: 10.61558/2993-074X.2945
    摘要3149)      PDF(pc) (5900KB)(2023)    收藏
    建立一种无模板的恒电位电聚合方法,可在室温下制备对甲基苯磺酸(p-TSA)掺杂的多级树状纳米结构聚苯胺(PANI).根据电聚合曲线分析了PANI的聚合机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制备的PANI具有均匀的多级树状纳米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红外光谱(FTIR)则显示所制备的PANI为掺杂态.该电沉积方法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还可应用于其他纳米结构导电聚合物的可控制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纯相Li4Ti5O12水热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谢文俊, 何雨石, 王红, 廖小珍, 马紫峰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35-140.   DOI: 10.61558/2993-074X.2104
    摘要3558)      PDF(pc) (10576KB)(4664)    收藏
    以纳米级锐钛矿型二氧化钛(TiO2)和氢氧化锂(LiOH)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了尖晶石型Li4Ti5O12材料,并研究了LiOH浓度、水热反应时间及热处理温度对Li4Ti5O12样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Li4Ti5O12的形成过程.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分析样品材料结构,观察材料形貌. 结果表明,LiOH浓度0.2 mol.L-1、水热反应时间12 h及煅烧温度700 oC可得到纯相尖晶石型Li4Ti5O12,该样品1C倍率放电比容量为146.3 mAh.g-1,40C高倍率其放电比容量仍有101.3 mAh.g-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Ce3+/Ce4+电对在硫酸和甲磺酸介质中电化学性能的差异
    李照华, 褚有群, 马淳安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41-145.   DOI: 10.61558/2993-074X.2105
    摘要2236)      PDF(pc) (766KB)(1964)    收藏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法研究了硫酸和甲磺酸介质中Ce3+/Ce4+在Pt旋转圆盘电极(RDE)上的电化学性能,初步探索了Ce3+/Ce4+的络合行为,考察了Ce3+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扩散系数以及反应速率常数,比较了两种酸介质中Ce3+在Pt电极氧化的活化能. 结果表明,硫酸介质中以Ce4+的络合为主,其平衡电位负移;甲磺酸介质中以Ce3+的络合为主,其平衡电位正移. 硫酸介质中Pt电极上Ce3+更容易氧化为Ce4+, 硫酸铈(III)的电氧化对温度更为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水溶-蒸发法制备LiFePO4/C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古宁宇, 何兴华, 李洋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46-150.   DOI: 10.61558/2993-074X.2106
    摘要2283)      PDF(pc) (9034KB)(1333)    收藏
    由LiH2PO4和FeC2O4.2H2O作原料、柠檬酸为碳源,用水溶-蒸发法制备了LiFePO4/C正极样品.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观察样品. 用充放电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谱图测试LiFePO4/C电极. 结果表明,700 oC焙烧的LiFePO4/C样品(碳量3.03%,by mass)结晶度高,无杂相,颗粒粒径100 nm,其表面包覆约5 nm碳层. 该电极0.5C、2C、5C和10C(1C = 170 mA.g-1)倍率放电其比容量分别为148.2 mAh.g-1、142.4 mAh.g-1、127.4 mAh.g-1和108.5 mAh.g-1,循环寿命曲线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超薄纳米多孔金膜的制备及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研究
    冯时, 陈述, 杨青, 向娟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51-154.   DOI: 10.61558/2993-074X.2107
    摘要1950)      PDF(pc) (837KB)(1438)    收藏
    采用电化学去合金法制得50 nm的超薄纳米多孔金膜(Nanoporous Gold Film,NPGF),其表面粗糙度可预估NPGF的表面形貌. SEM表征证实,在扫描下限大于-0.1 V时,控制伏安扫描的循环周数可获得不同粗糙度的NPGF. 利用反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NPGF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LSPR). 结果显示,NPGF在450 nm处的LSPR效应受其表面粗糙度影响,在优化的粗糙度下,NPGF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可实现乙二醇溶液浓度的定量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7. CuF2/MoO3/C复合正极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史月丽, 吴楠, 沈明芳, 董佳群, 庄全超, 江利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55-163.   DOI: 10.61558/2993-074X.2108
    摘要2293)      PDF(pc) (5864KB)(2200)    收藏
    采用球磨方法制备了CuF2/MoO3/C复合材料电极,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表征与观察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测试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球磨CuF2和MoO3晶粒的尺寸为200 ~ 300 nm. CuF2/MoO3/C复合电极10 mA?g-1电流密度首次放电容量为647 mAh.g-1,但随之复合材料循环寿命迅速衰减.循环伏安曲线首次放电,2.2 V左右出现了一个还原峰,第2、3周期该还原峰电位升至3.2 V左右. CuF2/MoO3/C复合电极的Nyquist图由高、中频区两个半圆串接和一条斜线组成. 放电过程,高频区半圆相应于锂离子扩散多层SEI膜,还与电极材料与集流体的接触有关. 中频区半圆与CuF2和MoO3及C的肖特基接触有关. 低频区斜线反映扩散传递过程. CuF2/MoO3/C电极电荷传递阻力较大,这可能也是CuF2/MoO3/C电极容量较快衰减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Pt/PMo12/PEDOT/GC电极的制备及其甲醇电氧化性能
    马静华, 王睿翔, 谭一良, 王珊珊, 张艳勤, 樊友军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64-168.   DOI: 10.61558/2993-074X.2109
    摘要2843)      PDF(pc) (2310KB)(1770)    收藏
    将磷钼酸(PMo12)修饰到电化学聚合制得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PEDOT/GC)膜表面(PMo12/PEDOT/GC),随后电沉积Pt得Pt/PMo12/PEDOT/GC电极. 研究了PMo12和PEDOT对电极氧化甲醇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PMo12改变了电极上负载Pt的形态和结构,导致Pt纳米结构边缘产生尖锐的刺状结构. Pt/PMo12/PEDOT/GC和Pt/PEDOT/GC电极有较好的甲醇氧化电催化活性,而前者尤佳. PEDOT不仅提高甲醇氧化的电流,还使甲醇的起始氧化电位负移. 进一步修饰PMo12后,可明显增大甲醇氧化的电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锂离子电池碳包覆锡负极性能研究
    刘贵昌, 申晓晓, 王立达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69-173.   DOI: 10.61558/2993-074X.2946
    摘要3092)      PDF(pc) (5557KB)(1607)    收藏
    应用水热法分解葡萄糖制作锂离子电池碳包覆锡负极. 充放电测试表明,添加5%(by mass)乙炔黑导电剂的该电极初始放电比容量达967 mAh.g-1,经50周循环其放电比容量仍保持362 mAh.g-1,远高于锡电极的比容量(50周循环166 mAh.g-1). 碳包覆可防止锡粉团聚,降低锡的不可逆容量损失. 而添加乙炔黑可降低碳包覆电极与电解液间的交流阻抗,改善电极内部锂离子及电子的传导通道,从而也提高了该电极的初始放电比容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0. 钙钛矿La1-xSrxCoO3的电化学电容性能
    徐暘, 包彦彦, 杜龙飞, 曹殿学, 王贵领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74-177.   DOI: 10.61558/2993-074X.2110
    摘要2039)      PDF(pc) (6378KB)(1605)    收藏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La1-xSrxCoO3(x = 0.2, 0.4, 0.6, 0.8)电极材料,XRD表征证明所得产物属钙钛矿相. 由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曲线测试了La1-xSrxCoO3在碱性介质中的电化学电容性能. 结果表明,La0.6Sr0.4CoO3电极10 mA.cm-2电流密度的放电比电容为325 F.g-1,500周期循环后其比电容仍保持于315 F.g-1,比电容保持率97.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电化学电容器氮化钒负极材料性能研究
    高兆辉, 张浩, 曹高萍, 韩敏芳, 杨裕生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78-183.   DOI: 10.61558/2993-074X.2947
    摘要3002)      PDF(pc) (14141KB)(10811)    收藏
    利用高温氨解还原氧化钒(V2O5)制备了氮化钒(VN)纳米材料. 采用XRD、SEM与TEM观察分析样品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氮气吸附、循环伏安曲线以及恒流充放电曲线测试样品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电极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VN样品属于立方晶系(Fm3m [225]),其大小均一,近似球形,氨解时间的加长(12 h),小颗粒间相互交联可形成一定的介孔. 50 mA?g-1电流密度下VN-c电极的比电容能达到192 F.g-1,1000周期循环其比电容仍有150 F.g-1,同时具有双电层电容性能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准电容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2. PAni/Si/G/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张光辉, 沈培康, 桑革, 熊仁金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84-188.   DOI: 10.61558/2993-074X.2111
    摘要2550)      PDF(pc) (2144KB)(1272)    收藏
    通过球磨及高温固相法制得了Si/C复合材料,并氧化合成聚苯胺包覆于硅碳复合材料的表面. 采用XRD、SEM、红外和热重分析观察复合材料形貌、分析样品结构,循环伏安法和充放电测试表征PAni/Si/G/C电极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PAni/Si/C复合材料表面覆盖了较为完整的片层状结构的聚苯胺膜,可逆容量高达784 mAh.g-1,50次周期循环后,嵌锂容量保持在690 mAh?g-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3. 壳聚糖单体溶胶凝胶煅烧合成LiFePO4/C正极
    徐嘉, 王艳艳, 王蕊, 王博, 潘越, 曹殿学, 王贵领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89-192.   DOI: 10.61558/2993-074X.2112
    摘要2648)      PDF(pc) (3924KB)(1646)    收藏
    本文以壳聚糖单体为碳源兼凝胶剂,利用溶胶-凝胶煅烧合成了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使用XRD和SEM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 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了LiFePO4/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当壳聚糖单体与LiFePO4摩尔比为1:1.2时,600 oC煅烧的LiFePO4/C电极性能最佳,其粒径分布均匀(200 ~ 400 nm),该电极0.2C倍率放电比容量为155 mAh.g-1,30周期循环放电比容量仍保持152 mAh.g-1,库仑效率为9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近期热点文章
    庄林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2): 193-194.  
    摘要1158)      PDF(pc) (833KB)(114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碳空心球/硫复合材料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臧俊, 钱航, 曾尔曼, 付娟妮, 郑明森, 董全峰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3): 195-198.   DOI: 10.61558/2993-074X.2948
    摘要2655)      PDF(pc) (1905KB)(1326)    收藏
    采用PMMA为模板制备碳空心球材料,并以碳空心球材料为导电骨架与硫材料复合制得碳空心球/硫复合材料. SEM和TEM照片显示,硫材料能均匀地填充在碳空心球的孔道和腔体内部. 采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碳空心球/硫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在100 mA·g-1、500 mA·g-1、1 A·g-1、2 A·g-1 和5 A·g-1电流密度下,碳空心球/硫复合电极可逆放电容量分别为1145 mAh·g-1、824 mAh·g-1、702 mAh·g-1、586 mAh·g-1和395 mAh·g-1,呈现出较优异的倍率循环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电极疏水性对性能的影响
    谭力盛, 潘婧, 李瑶, 庄林, 陆君涛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3): 199-203.   DOI: 10.61558/2993-074X.2949
    摘要2213)      PDF(pc) (2081KB)(1893)    收藏
    本文报道H2-O2型碱性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APEFC)电极疏水性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以季铵化聚砜(QAPS)或自交联型季铵化聚砜(xQAPS)碱性聚电解质(APE)作为隔膜和电极中的电解质(Ionomer)、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疏水添加剂调控催化层疏水性. 结果表明,阳极催化层疏水性的增强有利于提升电池放电性能,而阴极催化层疏水性适中时电池性能最优. 采用疏水性较强的xQAPS作为电解质并在阳极催化层中添加适量PTFE疏水剂,在60 oC和100%相对湿度的条件下,280 mA·cm-2电流密度时,电池最高功率密度达132 mW·c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7. 前驱体对三元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O2性能的影响
    胡东阁, 王张志, 刘佳丽, 黄桃, 余爱水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3): 204-209.   DOI: 10.61558/2993-074X.2950
    摘要2751)      PDF(pc) (5902KB)(4225)    收藏
    目前,工业产品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O2通常使用间接共沉淀和高温固相烧结相结合的方法. 共沉淀制得的氢氧化镍钴锰前驱体,其形貌和粒径分布等直接影响着三元材料LiNi0.5Co0.2Mn0.3O2的性能. 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表征和观察材料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并测试粒径分布、振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三种前驱体对制得的三元材料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前驱体的粒径分布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能,表面有大量微孔而又致密的球形是较理想的前驱体形貌;焙烧后可得到结晶度高的材料,0.2C全电池放电比容量达到156.4 mAh·g-1,循环寿命优异,300周期循环其容量基本不衰减,500周期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新型ITSOFC复合电解质氧化铈-硫酸盐的制备和表征
    佟泽, 尹屹梅, 殷洁炜, 马紫峰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3): 210-214.   DOI: 10.61558/2993-074X.2951
    摘要1889)      PDF(pc) (4820KB)(1703)    收藏
    制备了一种适用于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新型两相复合电解质钐掺杂二氧化铈SDC-(Li/Na)2SO4. 使用XRD和SEM表征该复合电解质的物相结构和观察电解质片的截面形貌,交流阻抗法测量其400 oC ~ 700 oC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SDC-(Li/Na)2SO4由结晶相SDC和无定形相(Li/Na)2SO4组成. 在中温范围(500 oC ~ 700 oC)该复合电解质电导率比SDC显著增大并随温度升高呈三段变化:T<500 oC,表观离子传导活化能为1.28 eV;500 oC ~ 550 oC第二相硫酸盐融化,电导率激增;T≥550 oC,电导率又缓慢增加,活化能降为0.30 eV,与SDC和文献报道的SDC-(Li/Na)2CO3相比,其电导率均显著提高,如550 oC时SDC-(Li/Na)2SO4的电导率可达0.217 S·cm-1,分别为SDC和SDC-(Li/Na)2CO3的25倍和3.2倍. 硫酸盐的熔融改变了离子在电解质中的传导机制,显著提高了SDC-(Li/Na)2SO4复合电解质的中温电导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锂离子电池用富锂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洁, 王久林, 杨军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3): 215-224.   DOI: 10.61558/2993-074X.2952
    摘要2463)      PDF(pc) (8855KB)(1878)    收藏
    富锂材料xLi2MnO3·(1-x)LiMO2(0<x <1,M=Mn, Co, Ni)的高比容量(≥250 mAh·g-1)和低廉的价格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但其首次充放电循环的较大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差的倍率性能和循环过程的材料相变等关键问题制约了其发展. 富锂材料结构解析和充放电机理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富锂材料是否为固溶体仍有争论,首次充电4.5 V平台的氧流失机理已得到确认. 为了提高富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可从体相掺杂、表面包覆和结构形貌控制等方面对材料进行改性,其电化学性能有显著提升. 本文综述了富锂材料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相关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富锂材料的结构特点、锂嵌脱机理和改性方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40. 聚吡咯-过渡金属-氧配合物储锂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毛亚, 孔庆宇, 郭炳焜, 王兆翔, 陈立泉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 (3): 225-231.   DOI: 10.61558/2993-074X.2953
    摘要1807)      PDF(pc) (4025KB)(1288)    收藏
    目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主要使用无机材料. 近年来有机物电极材料虽有报道,但这些材料大都比容量低、倍率性能差. 本文介绍一类新型有机金属配合物聚吡咯-过渡金属-氧储锂材料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结合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这类材料呈现多层结构特征,层内稳定的过渡金属-吡咯N的配位作用及循环过程中层间过渡金属-氧键的可逆断裂和结合使该类材料具有很高的储锂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且聚吡咯导电网络使得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这类新材料将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高比容量负极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