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电化学(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钠离子电池硬碳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殷秀平, 赵玉峰, 张久俊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0): 220430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4301
    摘要3728)   HTML293)    PDF(pc) (4161KB)(6331)    收藏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钠离子电池中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应储钠机理的发展历程,并从结构设计和电解液调控两方面综述了硬碳材料性能的提升策略。简述了前驱体的选择、碳化温度、预处理、造孔剂、杂原子掺杂、材料复合、电解液调控以及预钠化等策略对硬碳负极材料储钠性能的影响。本文为高性能低成本硬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电解液匹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展望了未来硬碳负极材料进一步研发的方向。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电极过程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测量的若干方法
    韩联欢, 郭佳瑶, 崔苗苗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2): 230324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3241
    摘要334)   HTML138)    PDF(pc) (1221KB)(5622)    收藏

    电子转移反应的标准反应速率常数是电化学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性质,也是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电极反应的机理和路径的理解以及电催化剂和电池材料等的筛选和理性设计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介绍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测定的实验方法,包括极化曲线、旋转圆盘、超微电极、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电化学阻抗谱、电流阶跃、电势阶跃以及循环伏安等方法,以期对开展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和学生有所裨益。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多孔陶瓷支撑型管式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性能研究
    汪恒吉, 陈文国, 全周益, 赵凯, 孙毅飞, 陈旻, 奥坚科·弗拉基米尔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2): 220413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4131
    摘要488)   HTML26)    PDF(pc) (2843KB)(3681)    收藏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是一种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能实现间歇式能源到氢能的高效转化,为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针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金属镍基阴极支撑体在电解过程中的局部氧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孔氧化钇稳定的二氧化锆(YSZ)支撑型管式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其构型为多孔YSZ支撑体/Ni-YSZ燃料极电流收集层/Ni-YSZ燃料极电化学催化层/YSZ/Ce0.8Sm0.2O1.9双层电解质层以及La0.6Sr0.4Co0.2Fe0.8O3-δ空气电极,研究了造孔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含量对多孔YSZ支撑体的孔隙率、孔径分布和支撑体机械强度的影响,考察了电解池在H2O-H2气氛中的电化学电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PMMA含量为25wt.%时,电解池具有最优的综合力学性能和电解催化活性,在750 °C的工作温度下,电解池的产氢气速率为3 mL·min-1·cm-2,电解池在10次升降温热循环过程中电解性能衰减为~5%,表现出优良的电解稳定性。本研究结果验证了多孔YSZ支撑型管式电解池的应用可行性。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PEG水系电解液用于高性能锌碘双离子电池
    屈小峰, 唐宇婷, 何鑫程, 周佳晟, 唐子恒, 冯文华, 刘军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1): 211026-.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11026
    摘要979)   HTML56)    PDF(pc) (25108KB)(1722)    收藏

    碘因来源丰富和具有较快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使其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而倍受青睐,然而,由于碘单质在电解液中的高溶解性而带来的穿梭效应,使得电池的性能下降。本文在水系锌离子电解液中添加聚乙二醇(PEG400)和碘化钾,PEG400能与碘发生络合,抑制了单质碘和碘离子生成碘三离子(I3-)的反应,进而避免了碘的溶解;最后,该电解液搭配双层碳布集流体、锌片及双层隔膜组装成电池,在1 mA·cm-2电流密度下,首圈容量可达1.62 mAh·cm-2,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碘占该电池电解液中碘质量的47.52%,库仑效率为93%左右;而在7 mA·cm-2高电流密度下,库仑效率可达98%左右,循环1200圈后,循环保持率为58.33%。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氮掺杂石墨毡对水系醌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
    张衡, 夏力行, 姜珊, 王福芝, 谭占鳌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2): 220323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3231
    摘要410)   HTML55)    PDF(pc) (5605KB)(1653)    收藏

    电极的性能是实现水系醌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AQRFBs)高能量效率的关键。本文采用尿素水热反应对石墨毡(GF)进行改性,同时研究了水热反应时间对氮掺杂石墨毡表面官能团和结构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BET)、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改性电极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碳缺陷、元素含量和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然后,通过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和单电池循环对改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掺杂提高了石墨毡的比表面积、亲水性和电导率。氮掺杂石墨毡(NGFs)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催化活性和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与GF相比,在100 mA·cm-2时,电池负极使用NGF-6电极后,醌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能量效率提高了8.0%。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24第二十二次全国电化学大会第二轮通知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5): 2-.  
    摘要7)   HTML33)    PDF(pc) (399KB)(158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电化学十大科学问题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1): 2024121-.   DOI: 10.61558/2993-074X.3444
    摘要31)   HTML130)    PDF(pc) (837KB)(149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电解液中Cu(111)晶面电溶解/沉积势垒施加电荷相关性的跨尺度计算
    乔行, 朱勇, 孙升, 张统一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0): 220517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5171
    摘要521)   HTML23)    PDF(pc) (2659KB)(1451)    收藏

    电化学沉积和电化学腐蚀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电压/电荷作用下的电极/电解质界面行为,其控制量是溶解/沉积反应路径的势垒,但是势垒的测量和计算难度比较大。本文采用密度泛函和连续介质耦合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电荷面密度下平整表面和含阶梯表面的Cu(111)面薄板电极直接和间接溶解/沉积两种路径的能量形态。结果发现,不同加载电荷面密度下溶质Cu原子在Cu(111)面的表面扩散和溶解过程中初末态能量分别和最高过渡态能量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符合经典的Brønsted-Evans-Polanyi关系。在直接/间接溶解和沉积过程中,势垒和加载的电荷面密度呈线性或二次函数关系。通过这些表达式可以直接从稳态能量计算溶解/沉积和表面扩散的势垒,也可以直接计算不同加载电荷面密度下的势垒,极大的降低实验和计算工作量。通过拟合公式计算出不同临界加载电荷面密度时的势垒大小可以得出:对于溶解过程中,随着加载电荷面密度逐渐增大至0.135 |e|/Å2,阶梯处原子首先以直接溶解的方式进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对于沉积过程,随着加载电荷面密度降低至0.105 |e|/Å2,电沉积首先发生在平整表面,并可越过较低的表面扩散势垒移动至台阶处,表面扩散是速率控制步骤。当加载电荷面密度进一步减小为0.086 |e|/Å2,此时的沉积方式以直接沉积到阶梯位置为主。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FeNi-CoP/NC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刘思淼, 周景娇, 季世军, 文钟晟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0): 211118-.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11118
    摘要460)   HTML32)    PDF(pc) (7559KB)(1424)    收藏

    以ZIF-67为前驱体,采用异原子掺杂、高温热处理等方法制备了含有多种过渡金属、非金属粒子的多孔碳材料作为锌-空气电池催化剂。通过SEM、XRD、XPS和电化学方法对催化剂进行物理化学表征和催化性能测试,最后组装成全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FeNi-CoP/NC的ORR半波电位达到了0.83 V,高于商用的Pt/C催化剂;OER电流密度在10 mA·cm-2时过电位为290 mV并可平稳地保持12 h,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全电池性能测试显示其峰值功率密度较高为150 mW·cm-2,在3 mA·cm-2电流密度下保持了0.6 V的较窄电势间隙。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电化学法深度处理电厂脱硫废水
    韦聚才, 易娟, 吴旭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4): 220504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5041
    摘要316)   HTML26)    PDF(pc) (1952KB)(1284)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处理电厂脱硫废水的电聚浮+电解联合工艺深度,实现废水中SS、COD和氯离子的有效去除。通过线性伏安扫描法探究了电厂脱硫废水中亚硫酸根和氯离子在β-PbO2电极表面的反应机理和相关动力学参数,以此验证了β-PbO2是良好的亚硫酸盐电催化氧化和电产活性氯的材料。实验室自制方形连续推流式电解槽,分为电聚浮段和电解段。电沉积法自制钛基β-PbO2网状电极为电解阳极。若以《火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废水水质控制指标》(DL/T 997-20006)COD排放标准为处理终点,3.5 V电解电压下某电厂脱硫废水处理能耗仅为10.78 kWh∙m-3。电解电压为4.0 V时,电解槽运行300 min可去除废水中的绝大多数的COD和氯离子,二者去除率分别为91.43%和92.98%。验证了工艺路线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氧化钨和磷钨酸对LiNi0.96Co0.02Mn0.02O2材料的表面包覆改性研究
    赵刚, 龚正良, 李益孝, 杨勇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0): 220428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4281
    摘要421)   HTML38)    PDF(pc) (1915KB)(1189)    收藏

    随着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的高镍材料LiNi0.8Co0.1Mn0.1O2(NCM811)能量密度可以达到760 Wh·kg-1,已成为锂离子正极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LiNixCoyMn1-x-yO2x ≥ 0.90)具有超过210 mAh·g-1比容量,因而可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但目前关于超高镍材料的研究工作仍然比较少。超高镍正极材料的研究极具实用意义,因此,本文选择LiNi0.96Co0.02Mn0.02O2(NCM96)这一超高镍材料进行研究。为了提升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96的电化学性能,本工作采用了氧化钨和磷钨酸来对其进行包覆改性,并系统研究了材料改性前后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其中,氧化钨包覆能有效提升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但目前尚未有利用氧化钨对超高镍正极材料进行包覆改性的报道。此外,磷钨酸是一种可以同时实现氧化钨和磷酸盐双重包覆的物质,双重包覆有望实现比单一元素包覆更优的电化学性能。本工作通过NCM96前驱体与磷钨酸和氧化钨液相共混,烘干后混锂烧结实现氧化钨和磷钨酸包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表面改性方法对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首圈放电比容量影响都较小,且能有效改善材料的长期循环性能。对比两种改性材料的高温电化学性能,发现经磷钨酸包覆改性后的材料其高温循环性能优于氧化钨包覆改性,说明磷钨酸的P/W双元素改性优于WO3的W单元素改性。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机器学习加速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计算
    王锋, 程俊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2): 230718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7181
    摘要254)   HTML35)    PDF(pc) (2022KB)(1120)    收藏

    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作为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应用于分析能源材料重要指标值。为了实现能源材料的计算设计,发展计算电化学的方法,在复杂电化学环境下计算这些性质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计算电化学方法计算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常用的计算方法如基于隐式溶剂化模型的小分子自由能计算,对于复杂溶剂化环境的处理非常有限。因此,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的自由能计算被引入来描述复杂溶剂化环境中的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同时,基于AIMD的自由能计算方法已经被证实可以准确预测这些物理化学性质。然而,由于AIMD计算效率低且计算资源需求大,需要引入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MLMD)加速计算。MLMD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拟体系结构到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的一对一映射,可以在低成本下实现长时间尺度的AIMD。对于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计算,如何构建训练机器学习势函数模型所需的数据集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自动化工作流实现自由能计算势函数的自动化构建,通过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计算自由能并转化为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LiF-Sn复合修饰层改性石榴石/锂金属界面
    杨武, 郑雪凡, 武玉琪, 汤士军, 龚正良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1): 220407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204071
    摘要285)   HTML35)    PDF(pc) (4991KB)(1050)    收藏

    锂金属和固态电解质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上有巨大的提升潜力,被视为全固态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锂离子电导率(约10-3 S·cm-1)和高剪切模量(55 GPa)的无机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理想的固态电解质之一,然而锂枝晶生长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在本文中,通过在石榴石表面蒸镀一层LiF-Sn复合修饰层,增加石榴石与锂金属的界面浸润性的同时构建了离子快速传输通道,阻挡了电子向石榴石体相的注入,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界面修饰层的存在使得界面阻抗由969 Ω·cm2降低至3.5 Ω·cm2,对称电池的临界电流密度提升至1.3 mA·cm-2,对称电池在0.4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200 h。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和零电荷电位测定
    刘晨希, 邹泽萍, 胡梅雪, 丁宇, 谷宇, 刘帅, 南文静, 马溢昌, 陈招斌, 詹东平, 张秋根, 庄林, 颜佳伟, 毛秉伟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3): 230315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3151
    摘要324)   HTML99)    PDF(pc) (1331KB)(1002)    收藏

    碱性聚合物电解质作为现代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性质与“电极/溶液”界面有所不同。本文使用微电极,运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浸入法等方法,测定了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和零电荷电位。该界面的微分电容曲线呈“U”状,且存在局域极小值,该极小值所对应的电位与浸入法测得的零电荷电位数值一致。单离子导体的特性使得“电极/碱性聚电解质”界面在零电荷电位两侧表现出不同的电化学极化行为。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厦门大学“电化学研究范式”暑期学校2024招生简章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5): 3-.  
    摘要2)   HTML27)    PDF(pc) (432KB)(9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化学还原硝酸盐过程智能控制
    张芯婉, 孟广源, 方立强, 常定明, 李童, 胡锦文, 陈鹏, 刘勇弟, 张乐华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2): 211215-.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11215
    摘要320)   HTML25)    PDF(pc) (3160KB)(986)    收藏

    电化学还原硝酸盐过程关键在于该废水处理过程中参数的有效控制。基于硝态氮电化学还原的测试数据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得出与出水效果密切相关的四因素,即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初始pH和电流密度,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电化学法还原硝态氮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4-7-1型BP神经网络网络构型最优,模型预测的去除效果与实测值相吻合,R2为0.9095。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参数调控,可以优化电化学处理过程:对电流密度进行阶段性调控,在相同处理量下可降低15%的能耗;在水质波动情况下进行电流密度控制,在相同处理时间内可保证出水达标。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智能控制电化学去除硝态氮的过程提供参考。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碳酸酯类电解液中纳米银电极界面过程的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谷宇, 胡元飞, 王卫伟, 尤恩铭, 唐帅, 苏建加, 易骏, 颜佳伟, 田中群, 毛秉伟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2): 230126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1261
    摘要603)   HTML58)    PDF(pc) (1821KB)(935)    收藏

    锂电池体系中负极表面固态电解质界面相(SEI)对锂电池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SEI结构和化学组成复杂,其形成机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阻碍了锂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从方法学角度出发,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借力”策略,通过优化银纳米粒子的结构并借助其外来表面局域等离激元共振作用,开展以EC-DMC为溶剂的碳酸酯类电解液体系中SEI成膜过程的原位研究。为了确保可靠的原位SERS测试,我们设计了一种三电极体系气密拉曼电池。我们利用原位SERS方法,在纳米银电极上获得了SEI成膜过程的组成和结构信息。研究表明,SEI随电位变化呈现出双层结构,其中内层由薄且致密的无机组分构成,外层由疏松的有机组分构成。同时,研究发现LEMC是EC还原的主要成分,而不是LEDC,且金属锂参与的化学反应在形成稳定SEI中的起到关键作用。此外,锂发生沉积后,由于锂与银的合金效应导致其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从而削无法进一步增强SEI的拉曼信号。本文为深入理解负极表面SEI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提供依据,并为今后开展锂电池体系相关界面过程的原位研究提供借鉴。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用于促进碱性介质中析氢反应动力学的异质结构电催化剂的合理设计
    马海斌, 周晓延, 李嘉艺, 程洪飞, 马吉伟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1): 230510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5101
    摘要215)   HTML48)    PDF(pc) (6754KB)(770)    收藏

    在碱性介质中,由于电极材料的较高的稳定性,电催化析氢反应(HER)具有实现大规模制氢的巨大潜力。然而,即使对于最突出的铂催化剂,HER在碱性介质中的反应动力学也比在酸性介质中慢2-3个数量级,这是由于碱性环境下质子的浓度较低。异质结构催化剂具有多种结构优势,研究表明,构建异质结构电催化剂是促进碱性HER动力学的有效策略。协同效应是异质结构的一个独特特征,这意味着一个功能活性位点作为水解离的促进剂,另一个活性位点则负责适度的氢吸附,从而协同提高HER催化性能。此外,异质结构中的每个构建模块都是可调节的,为构建最佳催化剂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能性。同时,由于界面处两个组分之间存在费米能级差,可以合理地调控每个组分的电子结构,从而大幅度提高碱性介质中的HER催化性能。随着对纳米结构的深入理解,人们开发了更先进的设计策略来构建高性能异质结构电催化剂。本文综述了异质结构催化剂在碱性HER方面的最新发展,以及构建界面异质结构以促进碱性HER动力学性能的合理设计原则。我们首先介绍了HER在碱性介质中的基本反应途径,然后详细讨论了促进碱性HER动力学的新兴有效策略,包括协同效应、应变效应、电子相互作用、相工程和结构工程,最后提出了未来面向实际应用的新型异质结构催化剂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研究机遇。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电化学研究范式”暑期学校2024圆满结束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8): 3-.  
    摘要1)   HTML13)    PDF(pc) (4884KB)(76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联合时频分析:以单孔中电荷穿透深度和电流空间分布为例
    王南, 黄秋安, 李伟恒, 白玉轩, 张久俊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2): 230314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3141
    摘要156)   HTML22)    PDF(pc) (5670KB)(759)    收藏

    近年来,联合时频分析再次成为研究热点。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高和寿命长,但为了优化平衡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需考虑两个关键因素:(1)多孔基质的比表面积;(2)孔内空间电解质可抵达性。本文采用联合时频分析方法,研究孔内电荷穿透深度及电流空间分布。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i)在复正弦电流激励下,推导单孔的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解析解,由此定义了描述电荷扩散行为的时频特征。(ii)采用联合时频方法,分析了内部参数和外部参数对孔内电荷穿透率的影响,揭示了孔内电荷有限扩散和无限扩散之间的演变规律。(iii)基于穿透率临界值,定义了孔内部参数的临界值,由此判断孔内电荷半无限扩散和有限扩散。本文提出联合时频分析方法,实现了多孔电极中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信息融合,联合时频分析最终殊途同归,并提高诊断可靠性。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悼念国际著名电化学家Allen J. Bard教授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2): 1-.   DOI: 10.61558/2993-074X.3453
    摘要3)   HTML29)    PDF(pc) (279KB)(74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电化学-热-力耦合模型的快速充电下锂离子电池的老化特性分析
    左东旭, 李培超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9): 2402061-.   DOI: 10.61558/2993-074X.3468
    摘要52)   HTML33)    PDF(pc) (2979KB)(713)    收藏

    本文基于电化学-热-力(ETM)耦合模型,对快速充电下锂离子电池(LIB)的老化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首先,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并求解了ETM耦合模型。随后,对电池进行了长循环测试,以探索LIB的老化特性。具体而言,从SEI的非均匀分布、SEI生长、热稳定性和应力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充放电倍率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对电池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放电倍率和循环的增加导致SEI不均匀程度的增加,以及因SEI生成所造成的电池容量损失也随之增加。同时充放电倍率和循环数的增加也分别导致电池的发热量增加和散热率降低,从而使得电极材料热稳定性下降。此外,随着循环的进行,正极材料的von Mises应力高于负极材料,正极材料表现为拉伸变形,负极材料表现为压缩变形,正极的有效锂离子浓度低于负极的有效锂离子浓度,证明了电池正极材料在长循环下所发生的拉伸型断裂主导了容量损失过程。上述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电条件下的老化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醇盐自模板法构筑碳封装NiFeV基电催化剂用于析氧反应
    马恩辉, 刘旭坡, 申涛, 王得丽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1): 211103-.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11103
    摘要498)   HTML36)    PDF(pc) (4010KB)(705)    收藏

    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水电解制氢技术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而开发高效稳定的析氧反应催化剂对水电解技术至关重要。本研究以NiFeV固态金属醇盐为前驱体,采用醇盐自模板法制备碳封装NiFeV基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NiFeV基催化剂呈现出均匀的球状结构,用于电解水析氧反应电催化剂时仅需381 mV的过电位即可获得20 mA·cm-2的电流密度。NiFeV基催化剂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主要得益于均匀的球状结构,V对电子结构的优化调控以及封装碳层对金属颗粒的保护作用。此工作通过V掺杂和碳封装的策略,为提升析氧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提供了有利借鉴。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电化学大会第一轮通知
    电化学(中英文)    2025, 31 (3): 1-.  
    摘要4)      PDF(pc) (916KB)(70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第九届全国固态电池研讨会在厦门隆重召开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11): 3-.  
    摘要0)   HTML7)    PDF(pc) (6664KB)(65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单分散Cu-TCPP/Cu2O杂化微球:一种具有优异电还原CO2产C2性能的级联电催化剂
    万紫轩, Aidar Kuchkaev, Dmitry Yakhvarov, 康雄武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1): 230327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03271
    摘要219)   HTML27)    PDF(pc) (1922KB)(656)    收藏

    高效电还原CO2(ECR)为有价值的多碳产物是解决CO2排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基于卟啉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多孔结构和有序的活性位点,有望提高ECR生成多碳产物的选择性。本文制备了由铜-四(4-羧基)卟啉(Cu-TCPP)和Cu2O组成的有机/无机杂化Cu-TCPP@Cu2O电催化剂,其中TCPP在调控形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ECR过程中原位形成的Cu与Cu-TCPP(Cu-TCPP@Cu)结合可以抑制析氢,富集CO中间体,促进C-C偶联生成C2产物。多孔碳(PC)负载的Cu-TCPP@Cu在PC上被还原为Cu纳米簇,同时对C2产物具有较高的ECR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在-1.0 V时(相对于可逆氢电极),C2产物法拉第效率为62.3%,部分电流密度为83.4 mA·cm-2,是纯Cu2O和TCPP的7.6倍和13.1倍。本论文研究了催化剂形貌和杂化结构如何提高ECR生C2产物的选择性,为高性能ECR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图表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总目次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 (12): 1-.  
    摘要3)      PDF(pc) (502KB)(55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高电压LiCoO2的表面结构与性能:回顾与展望
    方建军, 杜宇豪, 李子健, 樊文光, 任恒宇, 易浩聪, 赵庆贺, 潘锋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6): 2314005-.   DOI: 10.61558/2993-074X.3445
    摘要37)   HTML35)    PDF(pc) (6131KB)(545)    收藏

    近年来,高电压LiCoO2(LCO)正极的研发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解决表面问题是提升高电压LCO性能的最有效途径。本综述系统回顾了高电压LCO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相变和裂纹的生成、与氧氧化还原相关的问题以及副反应,以及表面结构的退化。接着,我们深入阐述了表面调制,以及表面调制与电解质调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我们展望了更先进的LCO正极的发展前景,包括低成本高质量的制造,设计适用于极端条件(如高温、高速充电、低温等)的LCO正极,并实现约220 mAh·g-1的稳定容量释放。我们期望这项工作能为未来推动高电压LCO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电催化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环丙烷化反应
    揭亮华, 徐海超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4): 2313001-.   DOI: 10.13208/j.electrochem.2313001
    摘要208)   HTML30)    PDF(pc) (570KB)(541)    收藏

    由于三元环结构在中间体、天然产品和药物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开发新的策略以获得环丙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和芳基烯烃的分子间脱氢环化合成环丙烷的电催化方法。该电化学过程不需要化学氧化剂,允许从廉价和简单易得的原料中快速获得各种官能团化的环丙烷。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利用膨胀网作为双极板流道结构优化碱性水电解槽
    熊海燕, 朱振啸, 高鑫, 范晨铭, 栾辉宝, 李冰
    电化学(中英文)    2024, 30 (9): 2312281-.   DOI: 10.61558/2993-074X.3469
    摘要10)   HTML34)    PDF(pc) (3278KB)(502)    收藏

    碱性水电解制氢是现今最为成熟的水电解制氢技术。电解槽由多个电解小室组成,单个电解小室由隔膜、电极、双极板和端板等组成。现有工业的双极板流道结构为凹凸结构,通过模具冲压成型制备,制备成本高且困难。凹凸结构电解小室存在电解液流动不均匀和电流密度低的问题,进而增加了碱性水电解制氢的能耗和成本。因而,本文首先根据现有工业的凹凸双极板流道结构搭建电化学和流动模型,分析电解小室电流密度、电解液流动和气泡分布情况。模型可靠性已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对照验证。其中,电化学电流密度决定了气体产率,气体在电解液中流动反过来影响电化学反应活性比表面积和欧姆电阻。结果表明,凹凸结构电解小室凹球底部流动速度几近为零,凸球表面电解液流速较大,流道结构中存在旋涡,电解液分布不均。接着,建模优化碱性水电解槽的流道结构,比较了凹凸结构、网状、菱形和膨胀网结构电解小室电化学和流动性能。结果表明,膨胀网结构电解小室电流密度最大,为3330 A/m2,电解液流速最大,为0.507 m/s。相同电流密度下,过电位最小,能耗最低。本文对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的全面理解和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大规模电解槽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