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电化学(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09-28
    上一期   
    2025年第31卷第9期封面和目次
    2025, 31(9):  0-0. 
    摘要 ( 0 )   PDF (1960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系列综述(2/4):重庆大学魏子栋教授课题组在电化学能源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性能碱性电解水催化剂
    张伶, 吴汪洋, 胡秋月, 杨世丹, 李莉, 廖瑞金, 魏子栋
    2025, 31(9):  2515007.  doi:10.61558/2993-074X.3583
    摘要 ( 0 )   RichHTML ( 1)   PDF (6009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规模部署电解水制氢技术需要高性能的电催化剂。魏子栋教授课题组针对电解水制氢电极在工业工况条件下运行面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持续致力于开展析氢/析氧催化反应机理解析,提升工况条件活性与稳定性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本综述系统地总结了该课题组近十多年围绕高性能析氢和析氧电极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首先分析了电解水制氢面临着的析氢反应动力学速率缓慢与析氧反应活性/稳定性相互制约的原因,提出了调控电解水性能的“12345”原则。进而,针对碱水析氢催化剂,发现了复合相界面增强析氢活性的“烟囱效应”和“定域电场增强效应”,利用相界面调控,优化关键物种的选择性吸附、促进界面水分子富集-再定向与活化来强化高极化条件下的传质与反应,提升工业工况反应动力学。对析氧催化剂,提出了“双阴离子调控”、“晶格氧抑制”以及“表面自修复”等策略,通过平衡不同含氧物种吸附强度、调控磁性、增强金属-氧键强度和重组表面动态结构等实现活性与稳定性的同步提升。最后,本文总结了目前析氢/析氧催化剂在工业级碱水槽应用时面临的长周期活性和稳定性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锌-碘电池的挑战与机遇:从电极材料设计到储能机理
    刘榕麒, 商文硕, 张进涛
    2025, 31(9):  2515005.  doi:10.61558/2993-074X.3567
    摘要 ( 4 )   RichHTML ( 4)   PDF (11482KB) ( 2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锌-碘(Zn-I2)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性而备受关注,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储能解决方案。本综述系统总结了Zn-I2电池在三个关键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正极材料工程、锌负极稳定性调控和电解液设计。在正极方面,通过将碘锚定于导电基体上,可有效抑制多碘阴离子的穿梭效应,并加速I-/I2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借助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实现了对多碘中间体(I3-/I5-)的实时监测,深入揭示了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相互作用,并为功能性添加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效抑制了穿梭效应。在锌负极方面,近年来的创新手段如界面保护层的构建、三维导电骨架的引入及针对性的电解液添加剂的开发,在抑制锌枝晶生长和副反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提升了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然而,要在实际应用条件下实现长期可逆性和结构完整性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协同电解液体系的构建和集成化电极结构的设计,以在化学稳定性、离子传输能力与机械强度之间实现协同优化,推动下一代Zn-I2电池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开发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多功能电解质添加剂,以及构建兼顾力学强度与离子传输动力学的复合电极结构,将在提升Zn-I2电池性能和深化储能机理理解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论文
    局域电场耦合Cl固定策略提升海水氧还原反应性能
    刘育荣, 张淼, 于彦会, 刘亚琳, 李静, 史晓东, 康振烨, 吴道雄, 饶鹏, 梁颖, 田新龙
    2025, 31(9):  2504132.  doi:10.61558/2993-074X.3566
    摘要 ( 0 )   RichHTML ( 5)   PDF (859KB) ( 8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发适用于海水电解质的高性能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剂是实现海水锌空气电池(SZABs)发展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双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中构建局域电场耦合氯离子固定策略,所制备催化剂在海水电解质中表现出优异的ORR性能,其半波电位(E1/2)高达0.868 V,组装的SZABs最大功率密度(Pmax)达182 mW·cm−2,显著优于商用Pt/C催化剂(E1/2: 0.846 V;Pmax: 150 mW·cm−2)。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铁位点比钴位点具有更强的氯离子吸附亲和力,能够在ORR过程中优先吸附海水中的氯离子,并通过同离子排斥效应构筑低氯离子浓度的局域微环境,从而抑制氯离子对钴活性中心的吸附和腐蚀,实现优异的催化稳定性。此外,铁-钴原子对之间的定向电荷迁移形成局域电场,优化了钴位点对含氧中间体的吸附能,进一步提升ORR催化活性。

    协同硼掺杂显著提升Co-N-C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活性
    兰畅, 柏景森, 关欣, 王烁, 张楠淑, 程雨晴, 陶金晶, 楚宇逸, 肖梅玲, 刘长鹏, 邢巍
    2025, 31(9):  2506181.  doi:10.61558/2993-074X.3577
    摘要 ( 0 )   RichHTML ( 4)   PDF (3979KB) ( 1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钴(Co)中心对含氧中间体的弱吸附能,是致使Co-N-C催化剂与昂贵的铂基催化剂在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中存在显著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硼酸铵共热解策略实现硼取代,从而对Co-N-C活性位点结构进行精准调控。反应中原位生成的氨气(NH3)气体对表面进行刻蚀形成缺陷,为硼原子取代活性中心的氮原子奠定基础。精心构筑的CoB1N3活性中心可以赋予钴位点更高的电荷密度及与氧物种更强的吸附能,进而加速ORR动力学。如预期所示,所制备的Co-B/N-C催化剂展现出优于Co-N-C的ORR性能:半波电位提升40 mV,转换频率提高五倍。该催化剂优异的ORR活性在膜电极性能测试中同样显著,峰值功率密度达824 mW·cm-2,取得了目前同等条件下钴基催化剂的最高水平。本工作不仅提供了先进催化剂的设计方法,更为燃料电池应用开发了一种极具前景的非贵金属ORR电催化剂。

    征稿简则
    2025, 31(9):  2. 
    摘要 ( 0 )   PDF (386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