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电化学(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8-28
    研究论文
    超级电容器用纳米二氧化锰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马军;郑明森;董全峰;
    2007, 13(3):  233-237. 
    摘要 ( 2442 )   PDF (492KB) ( 1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低温固相法和化学沉淀法制备4种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纳米级二氧化锰.由XRD、SEM和循环伏安等表征和测试其物化性能及电容特性.结果表明,该二氧化锰材料的颗粒尺寸约几十nm,在0.1 A.g-1电流密度下放电时产物的比电容最高,可达149F.g-1,二氧化锰的大倍率放电性能与其结构特征直接相关,材料的晶体结构越完整其大倍率放电性能越好.
    电化学共沉积HA/胶原复合涂层及其生物性能初探
    徐艳丽;林龙翔;耿志旺;林昌健;
    2007, 13(3):  238-241. 
    摘要 ( 2744 )   PDF (356KB) ( 12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电化学恒电流共沉积法在医用纯钛基底上制备羟基磷灰石(HA)/胶原(collagen)复合涂层.SEM和XPS等测试表明:复合涂层呈特定有序的纳-微米二级多孔结构,化学组分为HA和胶原的有机-无机复合.借助体外细胞的培养实验观察种植于不同材料表面的细胞贴壁及生长形态,显示电化学共沉积的复合涂层具有比纯HA或纯钛表面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咪唑啉衍生物在含CO_2的模拟深层气井水溶液中缓蚀机理(英文)
    陆原;刘鹤霞;赵景茂;
    2007, 13(3):  242-248. 
    摘要 ( 2625 )   PDF (498KB) ( 10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电化学弱极化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咪唑啉衍生物类缓蚀剂在模拟深层气井水溶液中对碳钢的二氧化碳腐蚀的抑制效果和缓蚀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实验温度下,该缓蚀剂均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属于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该咪唑啉衍生物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遵从Langm iur方程.计算了该腐蚀体系热力学参数(ΔH°、ΔG°和ΔS°)以及腐蚀反应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并解释了实验结果.
    掺铝Co_3O_4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葛鑫;陈野;张春霞;舒畅;
    2007, 13(3):  249-252. 
    摘要 ( 2151 )   PDF (315KB) ( 1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KOH作沉淀剂制备掺杂Al(Ⅲ)的Co3O4粉体.X射线衍射显示,掺Al的Co3O4不改变其晶型结构.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等测试表明,化学掺Al后的Co3O4电极,其比容量提高,当Co(Ⅱ)与Al(Ⅲ)的摩尔比为1∶0.05时,在0~400 mV的电位区间内,5 mA/cm2电流密度下,单电极放电比容量可达518.07 F/g.
    电沉积微纳米晶铁的形貌与生长机理研究
    章桥新;张佳明;杨丽宁;
    2007, 13(3):  253-257. 
    摘要 ( 2432 )   PDF (559KB) ( 1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电流密度、温度、浓度和表面活性剂对电沉积微纳米晶铁电沉积过程的影响,SEM和XRD测试结果表明:于小电流密度、低温和高浓度下电流积,可得到片状α-Fe,而在大电流密度、高温和低浓度下电沉积则得到枝晶-αFe,表面活性剂对产物的形貌和组成没有影响.并讨论电沉积过程中产物的形成机制.
    杨梅酮的电化学和光谱性质研究
    武冬梅;刘爽;高洪福;李锦莲;刘海燕;梁启超;
    2007, 13(3):  258-263. 
    摘要 ( 2748 )   PDF (480KB) ( 1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循环伏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杨梅酮氧化还原性质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在B-R缓冲溶液中玻碳电极上,杨梅酮的氧化还原表现为两步氧化反应和两步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对应于B环4-′OH和C环3-OH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应于C环4位羰基还原为中间体自由基之后再进一步还原生成羟基.以上各步反应均为单电子单质子电极过程.杨梅酮的氧化还原反应与溶液pH关系密切,但其原因来自于去质子化作用,并导致它的抗氧化能力增强,但其最终氧化产物没有电化学活性,并吸附在电极表面,阻碍了电极过程电子传递.在pH 7.45~12.00范围内,杨梅酮也因去质子化作用导致紫外光谱Ⅰ带和Ⅱ带随pH增加,而发生红移,分解作用加剧.同时分解作用还与放置时间有关.
    ICP刻蚀硅模板用于PDMS规则超疏水表面的制作
    张润香;张玉龙;林华水;
    2007, 13(3):  264-268. 
    摘要 ( 2753 )   PDF (412KB) ( 1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刻蚀后的硅模板上复制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经剥离得到含有一定尺寸的规则微柱阵列疏水表面.实验表明,当微柱高度较小时,微柱高度和边长对接触角有正影响,而间距则呈负影响;但如微柱高度较大,则高度对接触角的影响趋小,而边长呈负影响.间距对接触角的影响表现复杂.微柱间距6μm,边长14μm和高14μm微柱阵列的PDMS表面,静态接触角最大,约151°.
    V(IV)在不同电极上氧化还原动力学研究
    乔永莲;许茜;张杰;翟玉春;
    2007, 13(3):  269-273. 
    摘要 ( 2304 )   PDF (355KB) ( 1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以导电塑料集流板、石墨棒、铂片作工作电极,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稳态极化法研究V(IV)的阳极氧化动力学过程,计算V(IV)在不同材料电极上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以导电塑料板作电极,硫酸氧钒有较宽的水稳定区,且析氧电位较高;在石墨电极上,V(V)/V(IV)的交换电流密度较大,表现出较好的可逆性;而在铂电极上,硫酸氧钒更易析氢.
    铬对碳钢在NaHCO_3/NaCO_3缓冲溶液中所成钝化膜半导体性能的影响
    李金波;朱杰武;郑茂盛;
    2007, 13(3):  274-278. 
    摘要 ( 2676 )   PDF (353KB) ( 1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铬对碳钢钝化膜半导体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碳酸氢钠/碳酸钠缓冲溶液中碳钢形成的钝化膜具n型半导体特性,而含有3%铬的碳钢钝化膜则呈n-p型半导体特性,随着成膜电位的增加,以上两种钝化膜之Mott-Schottky直线部分的斜率均呈增大的趋势,表明成膜电位升高,膜内的杂质密度减小,但铬的加入使得碳钢钝化膜的施主密度增加约一个数量级,从而增加了碳钢点蚀发生的趋势.EIS分析表明:铬的加入降低了钝化膜的传递电阻R1和膜电阻R2,特别是膜电阻R2下降达3个数量级,这就有可能增加碳钢在高pH值环境中的腐蚀.
    MnO_2/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电容特性研究
    高军;黄行康;杨勇;
    2007, 13(3):  279-283. 
    摘要 ( 2289 )   PDF (425KB) ( 1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乙炔黑直接还原高锰酸钾制备MnO2/C复合材料.样品结构及性能由XRD和SEM表征.研究了MnO2/C电极(正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法拉第"准电容行为",及其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与恒电流充放电等性能.实验表明,MnO2/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电容特性.在1 mol/L的KOH电解液中和电流密度为5 mA/cm2下,MnO2/C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量可达258 F/g,并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
    氮掺杂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电催化活性研究
    庄惠芳;赖跃坤;李静;孙岚;林昌健;
    2007, 13(3):  284-287. 
    摘要 ( 3125 )   PDF (353KB) ( 1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和湿化学法制备氮掺杂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应用SEM、XPS、DRS分析、表征,并研究该膜层的形貌、组成和光学性质以及在卤钨灯照射下降解甲基橙水溶液的光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氮以取代掺杂的形式进入TiO2晶格,掺氮的TiO2纳米管阵列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其光电催化性能优于纯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
    纳米金刚石稳定水分散体系在复合电镀铬中的应用
    张来祥;谢洪波;马学奎;赵国武;于恩成;王家智;
    2007, 13(3):  288-292. 
    摘要 ( 2531 )   PDF (527KB) ( 1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纳米金刚石水基稳定分散体系的组成及分散操作工艺.以低泡沫磺酸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分散活化剂,比较了各种机械搅拌方式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以复合镀铬作应用试验.测定了纳米金刚石复合镀铬的镀层沉积速率,镀层硬度,耐磨性等参数,由SEM观察镀层晶态结构图像.列举了试验结果、测试数据及复合镀铬的工艺条件,并对实验结果及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酞菁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
    许占位;孙庆津;苏碧云;车兔林;宋艳虹;李要民;赵建社;
    2007, 13(3):  293-296. 
    摘要 ( 2431 )   PDF (302KB) ( 1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成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MPc(M=Mn(Ⅱ),Fe(Ⅱ),Co(Ⅱ),N i(Ⅱ),Cu(Ⅱ)),研究MPc及其中心离子对L i/SOC l2电池正极的催化作用,并提出相关催化机理.
    张力对斜拉桥拉索镀锌钢绞线腐蚀行为影响
    黎学明;周杰敏;刘强;孔令峰;周建庭;
    2007, 13(3):  297-301. 
    摘要 ( 2693 )   PDF (376KB) ( 1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伏安极化法和中性盐雾腐蚀试验研究了张力作用下斜拉桥拉索镀锌钢绞线在5%NaC l溶液中腐蚀行为.腐蚀产物理化性质由XRD、TG-DTA等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镀锌钢绞线的腐蚀电流,即腐蚀速率随试验前施加的张力增加而增大,其产生白锈的盐雾试验周期小于1,经15~22 kN张力作用后的镀锌钢绞线,产生红锈的盐雾试验周期为16,而经0、10 kN张力作用的钢绞线,产生红锈的周期则延长至23,钢绞线腐蚀产物主要是Zn5C l2(OH)8.H2O、Zn4(CO3)(OH)6.H2O和ZnO.
    负载型氧电极PtRuIr/TiC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及CV研究
    隋升;马丽荣;
    2007, 13(3):  302-306. 
    摘要 ( 2606 )   PDF (387KB) ( 1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TiC纳米粉作载体,超声波分散?共还原沉积方法制备以Pt、Ru和Ir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PtRuIr/TiC.BET比表面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光衍射(XRD)及循环伏安(CV)等测试表明:该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Pt、Ru、Ir微晶(组成2.6%Pt,1.3%Ru,16%Ir和80%TiC,by mass)在载体TiC上趋于无定型化结构,主要分散在载体的外表面上,其析氧性能约是相同成分无负载催化剂的3倍,经过120次CV扫描,PtRuIr/TiC在电解质溶液中几乎不溶解.实验证实,这一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上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郑一雄;姚士冰;周绍民;
    2007, 13(3):  307-311. 
    摘要 ( 2822 )   PDF (412KB) ( 1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碱性介质中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上甲醇的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表现出很高的甲醇氧化电催化活性,较之高择优取向(220)的镍电极,其氧化起始电位负移了0.04V;氧化电流密度约大2个数量级,根据稳态极化曲线测定,与高择优取向(220)镍电极相比较,在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上,Ni(Ⅲ)与甲醇反应和Ni(Ⅱ)氧化为Ni(Ⅲ)及其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依次约大2个、3个和3个数量级.
    铅锡合金薄层电沉积形态研究
    杜燕军;尹志刚;夏同驰;
    2007, 13(3):  312-315. 
    摘要 ( 2543 )   PDF (466KB) ( 1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铅锡合金薄层电沉积物的形态及其形态随电解液含不同铅锡离子浓度的转变.实验表明,沉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枝晶型、分枝型、密枝型、分叉型和线状型.这些形态变化从根本上是由于晶体生长各向异性的变化和沉积物的生长速率不同造成的.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MnO_2-Pt/C复合催化剂阴极的富氧作用
    徐洪峰;张茂锋;甘全全;黄才胜;
    2007, 13(3):  316-319. 
    摘要 ( 2282 )   PDF (423KB)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电极阴极催化剂的富氧作用是提高其性能的关键.应用化学氧化法制备MnO2-Pt/C复合催化剂,研究MnO2的富氧作用,应用CV、CP、TEM等方法表征该催化剂,并组装成单电池测试其性能.
    不同液体介质的高压静电雾化试验研究
    汪朝晖;廖振方;高全杰;胡迎锋;
    2007, 13(3):  320-324. 
    摘要 ( 2061 )   PDF (431KB) ( 12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行设计、组装高压静电雾化试验装置,研究同一环境下煤油、乳化剂和酒精3种不同液体介质在高压静电场中的雾化过程.结果表明:液体介质的表面张力和粘性力越小、电导率越大,静电雾化效果越好.煤油、乳化剂和酒精分别在40 V,10 kV和25 kV时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
    超声波电氧化合成纳米MnO_2及其在制备甘油醛中的应用
    蔡燕红;陈力勤;陈日耀;郑曦;陈晓;陈震;
    2007, 13(3):  325-328. 
    摘要 ( 2415 )   PDF (273KB) ( 1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于阳离子隔膜的电解槽中,以MnO2/Mn2+电对作催化氧化的媒介,在超声波高频振荡下,电生成的MnO2颗粒以几十nm至几μm尺寸分散在溶液中.随后将甘油电化学氧化为甘油醛,该MnO2/Mn2+电对催化活性的选择性高,电流效率可达97.4%.
    聚伊文思蓝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电分离及同时测定
    林丽清;林新华;姚宏;陈敬华;李光文;
    2007, 13(3):  329-333. 
    摘要 ( 2691 )   PDF (445KB) ( 1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聚伊文思蓝(Evans Blue)修饰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建立差示脉冲伏安测定法.在pH4.5磷酸盐缓冲液中,聚伊文思蓝修饰电极对DA和AA有显著的增敏和电分离作用.DA和AA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分别在1.0×10-6~3.0×10-5mol/L和5.0×10-6~1.05×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2.5×10-7mol/L和3.0×10-7mol/L.当DA与AA共存时,由该修饰电极检测的二者氧化峰电位差达184 mV,故可同时测定DA和AA,并有效消除其它组分对DA测定的干扰,已用于实际样品中DA和AA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六氰合铁酸锰铬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
    张胜涛;韩晓燕;薛茗月;
    2007, 13(3):  334-338. 
    摘要 ( 2927 )   PDF (368KB) ( 1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循环伏安法在活化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备六氰合铁酸锰铬(MnCrHCF)膜修饰电极(MnCrH-CF/GCE)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质.探讨影响膜电沉积的因素,研究pH值以及不同支持电解质等制备条件对该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分析其反应机理.
    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
    周剑章,
    2007, 13(3):  339-345. 
    摘要 ( 1518 )   PDF (330KB) ( 3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电化学会议年历(英文)
    2007, 13(3):  346-347. 
    摘要 ( 1576 )   PDF (69KB) ( 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
    新书介绍
    2007, 13(3):  348-348. 
    摘要 ( 1554 )   PDF (107KB) ( 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nstruction for Authors
    2007, 13(3):  349-350. 
    摘要 ( 1717 )   PDF (58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J.ELECTROCHEMISTRY(Chinese) Electrochemistryis a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with its editorial board hosted byXiamen University.The journal publishes paper on both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We wish toprovide an overview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electrochemistry contributed by Chinese colleagues main-ly and also by foreign experts.The journal wishes to provide a forum for research work exchanging betweenChinese and foreign colleagues.This journal is mainly published in Chinese but welcome to have some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English submitted by foreign and Chinese authors.The journal publishes the articles in theforms of Reviews,Research Articles,Notes and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