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锂离子电池(LIBs)在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领域的广泛应用,因可燃液态有机电解质所引起的电池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固态锂电池(SSLBs)凭借其高安全性和高的能量密度潜力,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然而,固态电解质(SSEs)的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离子电导率低、与电极界面相容性差、机械性能不理想,以及规模化制备困难等。如何获得满足应用需求的高性能锂离子固态电解质呢?为回答这一科学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SSEs的研究进展,涵盖无机类(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有机类(聚合物、塑性晶体、聚离子液体)以及新兴的软固态电解质(S3Es)类。分析表明,单组分(无机、有机)固态电解质存在固有局限性,且仅通过成分和结构调整难以完全克服。相比之下,软固态电解质,特别是基于“刚-柔协同”复合策略和借助多孔框架实现“Li+去溶剂化”机制的S3Es体系,能够通过整合互补组分的优势,在电化学性能(如离子电导率与电化学稳定窗口)、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方面实现协同提升,展现出作为下一代SSEs的巨大潜力。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S3Es面向实际应用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及新兴研究趋势,旨在为高性能SSEs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性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