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生雅, 姚敏, 王泽, 刘天娇, 张蓉芳, 叶慧琴, 冯彦俊, 卢小泉. 通过扫描光电化学显微镜研究超分子光敏剂-二氧化钛薄膜系统的光诱导电子转移[J]. 电化学(中英文), 2023, 29(6): 2218005-. |
[2] |
李文杰, 田东旭, 杜红, 燕希强. ORR催化剂Nim@Pt1Aun-m-1 (n = 19, 38, 55, 79; m = 1, 6, 13, 19)的密度泛函研究[J]. 电化学(中英文), 2021, 27(4): 357-365. |
[3] |
蔡转运, 刘佳, 关思远, 吴德印, 田中群. 紫罗碱衍生物分子结的电学性质理论研究[J]. 电化学(中英文), 2021, 27(1): 92-99. |
[4] |
郭佳瑶, 陈煅, 张杰, 詹东平. 法拉第吸脱附偶联过程循环伏安行为的有限元分析[J]. 电化学(中英文), 2020, 26(2): 281-288. |
[5] |
叶静云, 张天雨, 徐凌云, 殷淑霞, Krishanthi Weerasinghe, Pamela Ubaldo, 和平, 葛庆峰. 基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子吸附为探针的碳化钼、碳化钨、氮化钼和氮化钨的表面化学性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J]. 电化学(中英文), 2017, 23(4): 371-380. |
[6] |
赵俊杰,程俊. 锐钛矿TiO2(101)表面电子能带结构的理论研究[J]. 电化学(中英文), 2017, 23(1): 45-52. |
[7] |
谢小红, 魏子栋. 通过载体提高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稳定性[J]. 电化学(中英文), 2015, 21(3): 221-233. |
[8] |
周浩,龙亿涛*. 生物醌分子伏安响应的多电子转移辨析[J]. 电化学(中英文), 2014, 20(6): 533-537. |
[9] |
丁炜,张雪,李莉,魏子栋*. 杂原子掺碳材料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J]. 电化学(中英文), 2014, 20(5): 426-438. |
[10] |
欧利辉, 陈胜利. Pt基合金氧还原催化剂设计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J]. 电化学(中英文), 2013, 19(1): 1-5. |
[11] |
陆君涛, 肖丽, 王得丽, 孙玉宝, 索艳格, 庄林. “性质-活性关系”对催化剂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 电化学(中英文), 2012, 18(3): 215-222. |
[12] |
周萍, 张恩仁, 周立, 刁国旺, 牛俊乐.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BTE-1直接电催化特征[J]. 电化学(中英文), 2012, 18(1): 73-78. |
[13] |
欧利辉, 陈胜利. CO2在Cu表面还原成碳氢化合物的DFT计算研究[J]. 电化学(中英文), 2011, 17(2): 155-160. |
[14] |
张玲, 郑龙珍, . 多层聚吡咯-铂复合膜电极的甲醇电催化氧化[J]. 电化学(中英文), 2011, 17(1): 84-87. |
[15] |
李莉, 陈四国, 齐学强, 王耀琼, 季孟波, 李兰兰, 魏子栋,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电化学催化[J]. 电化学(中英文), 2009, 15(4): 403-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