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电化学(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8年 14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8-05-28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17 张浩, 曹高萍, 杨裕生, 顾镇南, 徐斌, 张文峰,
可用至3.5V的碳纳米管阵列超级电容器
应用化学气相沉积在钽片和不锈钢片表面直接生长碳纳米管阵列(CNTA)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并分别作正、负极组装有机体系扣式电容器.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表征、测试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电容器可获得高达3.5 V的工作电压,较长的循环寿命,较好的倍率性能.基于CNTA质量的比功率和比能量性能分别为928 kW.kg-1和19 Wh.kg-1.
2008 Vol. 14 (2): 117-120 [摘要] ( 2765 ) [HTML 1KB] [ PDF 426KB] ( 407 )
121 王琨琦, 朱琳, 邢巍,
介孔碳修饰玻碳电极上葡萄糖氧化酶的直接电化学
使用简单的方法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固定在介孔碳(Mesoporous Carbon)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循环伏安测试表明:修饰电极上的GOD在0.1mol/L磷酸缓冲溶液(PBS)(pH=7.1)中发生了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克式量电位为-0.4294 V,并且该电化学反应包含有两电子两质子的传递.在氮气饱和的情况下,以羧基二茂铁作为电子传递中介体,GOD能将葡萄糖彻底催化氧化,可见介孔碳修饰电极上的GOD保持了其生物学活性.
2008 Vol. 14 (2): 121-124 [摘要] ( 2834 ) [HTML 1KB] [ PDF 410KB] ( 628 )
125 王虹, 唐致远, 李中延, 庄新国,
V_2O_5/C电化学电容器有机电解液的性能研究
以偏钒酸铵为反应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不定型V2O5电极材料.以V2O5为正极,石墨为负极,分别选用1.0 mol/L LiClO4/EC+DMC、1.0 mol/L LiPF6/EC+DEC+DMC、1.6 mol/L Et4NBF4/AN 3种有机电解液组成不对称电化学电容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测试该模拟电容器,如以1.0 mol/LLiClO4/EC+DMC作电解液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小的阻抗,且在500 mA/g电流密度下比能量达到8.4Wh/kg,充放电效率达98%.
2008 Vol. 14 (2): 125-129 [摘要] ( 2596 ) [HTML 1KB] [ PDF 501KB] ( 610 )
130 王桂林, 王荣, 吴霞琴, 章宗穰,
电沉积硅烷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以3,4-二羟基苯甲酸作模板分子,在玻碳电极表面恒电位沉积四甲氧基硅烷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经无水乙醇将模板分子洗脱,制得硅溶胶-凝胶分子印迹膜电极.该电极能有效地抑制电化学氧化过程中3,4-二羟基苯甲酸的电聚合及其同分异构体2,4-二羟基苯甲酸对测定的干扰.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3,4-二羟基苯甲酸测定的线性浓度范围为1.0×10-5~8.0×10-4mol.L-1,浓度检测下限为5.0×10-6mol.L-1.
2008 Vol. 14 (2): 130-134 [摘要] ( 3019 ) [HTML 1KB] [ PDF 496KB] ( 612 )
135 于凌燕, 仇卫华, 连芳, 黄佳原, 康晓丽, 刘伟,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Li_(0.167)Mn_(0.583)Ni_(0.25)]O_2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应用低热固相法制备镍锰复合正极材料Li[Li0.167Mn0.583Ni0.25]O2.XRD、FESEM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该材料结晶良好,可标定为α-NaFeO2型结构(空间群R3-m),颗粒粒径约为60~100 nm,粒度均匀细小.在2.5~4.4 V之间以0.5 C(100 mA/g)做充放电循环时,可逆比容量在120 mAh/g以上,循环性能非常稳定.如将截止电压升高到4.6 V,则比容量大大提高,最高可达234 mAh/g.上述充放电测试都出现了比容量随循环次数上升的现象.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材料中Mn(Ⅳ)向Mn(Ⅲ)的转变,但在不同的电压范围内导致该转变的起因并不相同.
2008 Vol. 14 (2): 135-139 [摘要] ( 2588 ) [HTML 1KB] [ PDF 738KB] ( 568 )
140 李兰廷, 解强, 颜文, 王艳艳, 邢雯雯,
铜/活性炭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电极材料的开发与完善是提高电容器性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烟煤为炭质原料、硝酸铜为添加剂催化制备了铜/活性炭复合材料,并对氧化铜电极、活性炭电极和铜/活性炭复合材料电极进行了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电压保持能力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中含有适量的铜可与活性炭产生协同效应,铜/炭复合材料的电容量高于纯氧化铜电极和活性炭电极的电容量之和,含铜20%的活性炭比电容量可达67.5 F/g,是同样条件制得的无铜活性炭比电容量的1.72倍;含铜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容量特性和较小的阻抗;但其开路电压的自保持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2008 Vol. 14 (2): 140-145 [摘要] ( 2553 ) [HTML 1KB] [ PDF 518KB] ( 428 )
146 王伟, 焦丽芳, 袁华堂,
聚苯胺掺杂对C-LiFePO_4复合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应用固相反应法在惰性气氛下合成橄榄石型LiFePO4,然后制成聚苯胺掺杂C-LiFePO4复合正极材料.XRD,交流阻抗及电化学方法等测试表明,聚苯胺掺杂对LiFePO4电化学性能有一定的改善.当放电倍率为0.1C时,掺杂10%聚苯胺的(C-LiFePO4)0.9(PANI)0.1样品的放电容量达到164 mAh.g-1,且循环稳定性良好.在0.5C和1C的放电倍率下,也可以分别达到121.6 mAh.g-1和110.1 mAh.g-1的放电比容量.
2008 Vol. 14 (2): 146-149 [摘要] ( 2714 ) [HTML 1KB] [ PDF 404KB] ( 388 )
150 朱静, 苏怡, 马华, 程方益, 陶占良, 梁静, 陈军,
化学镀制备高性能直接乙醇燃料电池(DEFC)阳极催化剂PtRu/C和PtRuSn/C
应用化学镀方法,以活化-敏化处理的活性炭作载体,制备高分散催化剂PtRu/C和PtRuSn/C.XRD、TEM及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催化剂Pt、Ru、Sn形成合金.金属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3 nm.PtRu/C和PtRuSn/C二者对乙醇的阳极氧化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2008 Vol. 14 (2): 150-154 [摘要] ( 3187 ) [HTML 1KB] [ PDF 910KB] ( 580 )
155 初园园, 邬冰, 唐亚文, 陆天虹, 高颖,
甲醇在Pt/C和Pt/WO_3/C电极上的电氧化
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碳载Pt(Pt/C)和碳载Pt/WO3(Pt/WO3/C)催化剂.实验表明该催化剂中加入一定量的WO3后,其对甲醇的催化氧化活性和稳定性都有一定提高,并以Pt、W原子比为1∶1的催化剂性能最好.这是由于Pt催化剂中加入了WO3后,其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增大,并且降低了对CO吸附强度.
2008 Vol. 14 (2): 155-158 [摘要] ( 2696 ) [HTML 1KB] [ PDF 355KB] ( 502 )
159 刘建国, 顾军, 于涛, 邹志刚, Zhao T.S.,
空气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针对空气自呼吸式(Air breathing)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阴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特性,重点研究了不同空气环境条件下例如湿度、温度等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MFC对环境湿度的变化并不敏感,这是由于阳极侧甲醇溶液中水的渗透使得质子交换膜和阴极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含量.又从可视化方法发现,反应生成的水在阴极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靠重力的因素排出电池,这对阴极集流板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环境温度对电池性能具有明显的作用.环境温度为40℃时,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接近30 mW.cm-2,是10℃时电池功率密度的3倍.
2008 Vol. 14 (2): 159-165 [摘要] ( 2990 ) [HTML 1KB] [ PDF 1058KB] ( 684 )
166 米红宇, 张校刚, 杨苏东, 叶向果,
肝素钠掺杂球状聚吡咯的合成及其电化学电容
以生物制剂肝素钠为掺杂剂,由自组装方法合成出平均粒径为100 nm的球状聚吡咯(PPy),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透射电镜(TEM)、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表明,肝素钠掺杂聚吡咯呈现较好的形貌和电容性质,在电流密度3 mA/cm2下充放电,单电极比电容达到338 F/g.
2008 Vol. 14 (2): 166-169 [摘要] ( 2695 ) [HTML 1KB] [ PDF 511KB] ( 440 )
170 邱翠翠, 张进涛, 田芳, 马厚义,
纳米结构的钯与金-钯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
应用电位扫描法将Pd(II)离子沉积到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金属钯薄膜电极.然后在酸性溶液中控制适当的阴极电位,使该薄膜电极的钯吸收足量的活性氢,进而以吸收的氢作还原剂将Au(III)离子还原,制得Au-Pd双金属薄膜电极.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法等测试表明,该电极Au-Pd沉积层对乙醇的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催化活性.
2008 Vol. 14 (2): 170-174 [摘要] ( 2863 ) [HTML 1KB] [ PDF 634KB] ( 622 )
175 王天德, 王荣, 吴霞琴, 郭志钢, 季魏魏,
锆离子改善十烷基磷酸组装膜结构及性能研究
利用烷基磷酸、金属锆离子和不锈钢电极表面的相互作用,通过表面自组装,在304不锈钢电极表面分别修饰了单层和双层烷基磷酸自组装膜,采用接触角和极化曲线对修饰电极进行测量.实验表明,双层烷基磷酸修饰膜具有更佳的耐腐蚀性能.
2008 Vol. 14 (2): 175-179 [摘要] ( 2536 ) [HTML 1KB] [ PDF 386KB] ( 331 )
180 梁镇海, 夏玺华,
电化学法制备Zn-Ni合金晶须
应用电化学方法制备Zn-Ni合金晶须.样品的成分、形貌用XRD、SEM、EDS等方法表征,结果表明,晶须的物相是Ni5Zn21和Ni3Zn22,直径250 nm,长度2~4μm,长径比8~16.同时用循环伏安法探讨了该过程的电化学行为.为晶须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8 Vol. 14 (2): 180-183 [摘要] ( 2195 ) [HTML 1KB] [ PDF 569KB] ( 419 )
184 曹晓雨, 李涛, 谢玲玲, 闫向阳, 王驰伟,
软化学技术合成高容量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AgV_3O_8(英文)
应用软化学方法合成层状AgV3O8正极材料,并用XRD(粉末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LPSA(激光粒度分析)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恒流充放电技术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SEM和LPSA测试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材料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窄的粒度分布区间.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其中400℃下获得的材料首次放电容量高达760.5 mAh/g.
2008 Vol. 14 (2): 184-189 [摘要] ( 2819 ) [HTML 1KB] [ PDF 652KB] ( 359 )
190 许帆, 程璇, 张颖, 范钦柏,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组装(锁紧力)对其寿命性能的影响(英文)
系统考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装(锁紧力,0.45~11.3 MPa)对其性能和寿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锁紧力.以最佳锁紧力(3.2 MPa)的单电池作2000 h寿命测试,根据该单电池不同运行时间下的极化和功率曲线分析,得到与其活化区对应的电化学参数.XRD检测表明,电池组装施加的锁紧力不但影响电池的接触电阻,而且还影响由MEA微观结构决定的电池反应动力学性能.在最佳锁紧力作用下运行2000 h后的单电池在大电流密度区出现了明显的性能衰减,这主要是由于催化剂的团聚效应引起的.但在非最佳锁紧力作用下,阴极催化剂的团聚作用远大于阳极催化剂.
2008 Vol. 14 (2): 190-196 [摘要] ( 3217 ) [HTML 1KB] [ PDF 463KB] ( 467 )
197 陈野, 叶克,
Mo,W电极在MgCl_2-KCl-NaCl-CaCl_2熔盐中电解镁的钝化行为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Mg(Ⅱ)在MgCl2-KCl-NaCl-CaCl2四元熔盐体系中于(Mo、W)阴极上的放电过程及其钝化行为.结果表明,W电极放电反应的可逆性比Mo电极的好.后者的计时电流曲线偏离线性特征,且其阴极钝化比W严重.
2008 Vol. 14 (2): 197-199 [摘要] ( 3341 ) [HTML 1KB] [ PDF 243KB] ( 449 )
200 程明焱, 吴伟明, 刘鹤鸣, 杜海燕,
氨基酸缓蚀剂在盐酸溶液中对钢的缓蚀作用
应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测试技术,研究了以谷氨酸作缓蚀剂在10%盐酸介质中对X65钢的缓蚀作用,测试腐蚀参数包括腐蚀电位(Ecorr)、极化电阻(Rp)、缓蚀效率(η)等.研究表明:该缓蚀剂是一种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在较低的浓度具有良好缓蚀效果;缓蚀效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并在0.3g.L-1时达到最大值(90%以上).
2008 Vol. 14 (2): 200-204 [摘要] ( 3105 ) [HTML 1KB] [ PDF 440KB] ( 567 )
205 嵇雷, 王均涛, 许立坤, 刘文彬, 薛桂林,
烧结温度对Ru-Ir-Sn氧化物阳极涂层性能的影响
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焙烧温度的氧化物阳极涂层,SEM,EDX,XRD、强化电解寿命、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等测试表明,烧结温度对阳极涂层的表面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析氯电位相应增加,寿命相对较长,循环伏安电量与双电层电容值有所下降.
2008 Vol. 14 (2): 205-209 [摘要] ( 2470 ) [HTML 1KB] [ PDF 855KB] ( 447 )
210 栗欢欢, 杨晓亮, 魏进平, 周震, 阎杰,
锰离子掺杂对LiCoPO_4性能的影响
应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锰掺杂的LiCoPO4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表明,少量锰离子掺杂不影响LiCoPO4的晶格结构,且明显改善了LiCoPO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锰掺杂量为1%时得到的LiMn0.01Co0.99PO4正极材料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以0.1C倍率放电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30.6 mAh/g.
2008 Vol. 14 (2): 210-212 [摘要] ( 2724 ) [HTML 1KB] [ PDF 392KB] ( 480 )
213 李静, 孙岚, 庄惠芳, 王成林, 杜荣归, 林昌健,
铁掺杂TiO_2纳米管阵列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质
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以Fe(NO3)3-HF的混合水溶液作电解液在Ti基底上制备Fe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FESEM、Raman、XPS、DRS等测试表明:经Fe掺杂的TiO2纳米管阵列,管径50~90 nm,管长约200nm.与未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相比,前者的紫外可见起始吸收带边随着Fe掺入量的增加而红移;而光电化学性质如光电流也随之显著提高.
2008 Vol. 14 (2): 213-217 [摘要] ( 3212 ) [HTML 1KB] [ PDF 629KB] ( 517 )
218 甄春花, 范纯洁, 孙世刚,
纳米金膜电极上CN~-吸附的电化学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应用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碱性介质中氰(CN-)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当研究电极电位低于0.0 V时,CN-可稳定吸附在nm-Au/GC电极表面,高于0.0 V,则发生氧化脱附.发现nm-Au/GC表面具有异常红外效应(AIREs),即吸附态CN-谱峰呈现出与本体Au电极不同的方向倒反、红外吸收增强(39.2倍)以及半峰宽增加的异常光谱特征.本研究将纳米薄膜材料的这一AIREs从过渡金属拓展到币族金属,进一步证明AIREs是迄今研究的金属及合金纳米材料的普遍特性.
2008 Vol. 14 (2): 218-222 [摘要] ( 2860 ) [HTML 1KB] [ PDF 618KB] ( 643 )
223 卓向东, 林昌健,
基于USB接口的有机涂层耐蚀性能快速测试仪
根据多重动电位扫描极化的原理,研制了一种基于USB接口的有机涂层/金属体系耐蚀性能快速测试仪.该仪器便携、简易、实用,有强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不仅可用于实验室的快速实验,更适用于在工业现场对有机涂层/金属体系耐蚀性能快速测试和评价.
2008 Vol. 14 (2): 223-226 [摘要] ( 2340 ) [HTML 1KB] [ PDF 488KB] ( 588 )
227 周剑章,
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摘引
2008 Vol. 14 (2): 227-232 [摘要] ( 1686 ) [HTML 1KB] [ PDF 299KB] ( 763 )
233
电化学会议年历
2008 Vol. 14 (2): 233-234 [摘要] ( 1487 ) [HTML 1KB] [ PDF 77KB] ( 80 )
235
征稿简则(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2008 Vol. 14 (2): 235-235 [摘要] ( 1692 ) [HTML 1KB] [ PDF 427KB] ( 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