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电化学(中英文)》期刊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2-28
    研究论文
    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研究进展——97'国际电化学联合大会和97'国际表面电化学会议综述
    孙世刚
    1998, 4(1):  1-4. 
    摘要 ( 2418 )   PDF (317KB) ( 1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研究进展①——97'国际电化学联合大会和97'国际表面电化学会议综述孙世刚(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是当前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这首先得益于近年来各种物理和光谱技术的飞...
    现代电化学与材料科学进展
    林昌健
    1998, 4(1):  5-8. 
    摘要 ( 1960 )   PDF (263KB) ( 1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电化学与材料科学进展①林昌健(厦门大学材料科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首次国际电化学联合大会是由国际电化学会和美国电化学会共同组织,于1997年8月31日至9月5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规模空前,大获成功...
    薄膜塑料锂离子电池的初步研究
    董全峰, 杨汉西, 艾新平, 胡晓宏, 李升宪
    1998, 4(1):  9-11. 
    摘要 ( 2009 )   PDF (298KB) ( 1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薄膜塑料锂离子电池的初步研究①董全峰**杨汉西*艾新平胡晓宏李升宪(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固态聚合物锂二次电池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是高技术研究中的热点.虽然新的聚合物电解质不断出现,有关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已知的聚合物电解质在干态下室...
    微电极法研究不锈钢点腐蚀发生发展过程
    林昌健, 陈丽江, 杜荣归, 冯祖德, 谭建光, 戴鸿平
    1998, 4(1):  12-17. 
    摘要 ( 2521 )   PDF (383KB) ( 10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微电极法研究不锈钢点腐蚀发生发展过程,首次获得不锈钢夹杂物缺陷在阳极活化电位的活性溶解信息和点腐蚀发展过程蚀点生长和消止两个相互竞争、不断发展的动态行为,深化对夹杂物缺陷诱导点腐蚀的发生及点腐蚀发展过程机理的认识。实验表明,应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点腐蚀过程可具有若干明显特点:a.由于界面双层电容和背景电流的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检测点腐蚀发生和发展过程快速、信号微弱;b.可考察夹杂物缺陷的电化学活性及其诱导点腐蚀成核的重要作用;c.可研究单孔点腐蚀发展的动态行为及影响因素。
    熔盐热腐蚀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研究
    曾潮流, 张鉴清
    1998, 4(1):  18-24. 
    摘要 ( 2660 )   PDF (440KB) ( 1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了Ni3Al、IN100和IN738合金在700℃熔融(Na,K,Li)2SO4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Ni3Al和IN100合金的腐蚀呈典型的扩散控制特征,在合金表面形成疏松的腐蚀层;而IN738合金因在表面形成保护性的Cr2O3膜,腐蚀不受扩散控制.提出了等效电路并计算了相应的电化学参数.
    金在微电极上的电沉积研究
    熊丽华, 施财辉, 李筱琴, 毛秉伟
    1998, 4(1):  25-29. 
    摘要 ( 2434 )   PDF (281KB) ( 16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工作利用循环伏安法和阶跃电位法研究在AuCl3的酸性溶液中金在玻碳和铂微电极上的电沉积行为.结果表明,金在微电极上成核所需的过电位较高,但成核几率也高,在所研究的微电极尺寸范围内,金可形成大量的临界单核,且核的生长速率很快.铂微电极上金电沉积的Ⅰ-t曲线符合连续成核的模式.玻碳微电极的沉积历史对金的电沉积行为的影响较大,可以加速金的成核和生长,而铂却没有这种影响.
    醌-硫硫聚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唐晓辉, 孙秀武, 李永舫, 方世璧
    1998, 4(1):  30-36. 
    摘要 ( 2486 )   PDF (419KB) ( 1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有机二硫化物的电化学性质,受到与它共聚的有机基团的影响.为此,我们以对苯二甲醚为原料经氯甲基化、硝酸氧化、与二硫化钠缩合制得了醌-硫硫共聚物,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种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质,讨论了有机基团对-S-S-键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并组装成电池研究它的放电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基团对醌-硫硫聚合物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氧化还原峰及电池的开路电压和放电平台的位置的改变.
    β-苯胺基苯丙酮在铁电极上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汪的华, 卜宪章, 邹津耘, 甘复兴
    1998, 4(1):  37-41. 
    摘要 ( 2485 )   PDF (303KB) ( 10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计时电流法研究了0.5mol/LH2SO4溶液中β-苯胺基苯丙酮(PAP)、卤素离子(Cl-,I-)在铁电极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以及Cl-对PAP吸、脱附速度的影响,求得了吸、脱附速度常数ka、kd和吸附自由能参数f值.结果表明,当PAP发生化学吸附时,ka比kd约大2个数量级,吸附粒子间存在吸引力.在电极表面已吸附有Cl-的条件下,且当PAP浓度较低时发生静电吸附,ka比kd约大4个数量级,吸附粒子间存在排斥力;浓度高时则发生化学吸附.
    碳载体上铁与钴对铂的锚定效应
    魏子栋, 郭鹤桐, 唐致远
    1998, 4(1):  42-46. 
    摘要 ( 3313 )   PDF (255KB) ( 18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氧在载铂合金多孔电极上的阴极还原行为.这种合金催化电极在酸性介质中表现了很好的稳定性,在宽广的工作电流密度范围内,其阴极极化比传统的载铂多孔电极降低20~40mV.利用加速老化试验考查了催化剂粉末与催化电极的稳定性,用XRD检测了老化前后催化剂金属成合金的晶型和颗粒度,表明该合金催化电极具有优良的抗烧结能力.老化后滤出液中铂流失量的测定同时表明,合金催化剂的抗腐蚀能力同样是卓越的.基于这些实验事实,提出了合金元素Fe和Co对碳上Pt原子的“锚定效应”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实验现象,为研制活性与稳定性良好的氧电极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镀非晶态Ni-P镀层的结合强度研究
    迟毅, 王毅坚, 张磊, 马茂元, 宋来洲, 林秀峰, 黄新泉
    1998, 4(1):  47-53. 
    摘要 ( 2481 )   PDF (398KB) ( 1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点弯曲法与声发射相结合,用于测定化学镀Ni-P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实验结果与复合板模型的计算相一致.所测得的声发射曲线与镀层失效的外貌有关,凸起形(即鼓包)镀层失效对应于附着失效,横向裂纹失效对应于镀层的内聚失效.
    非匀相二步间接电解合成苯甲醛的研究
    褚道葆, 林昌健, 林华水, 谭建光
    1998, 4(1):  54-59. 
    摘要 ( 2639 )   PDF (283KB) ( 1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法和电解制备研究了Mn2+/Mn3+媒质非匀相二步间接电氧化甲苯合成甲醛过程,提出克服电流效率下降的电解液和化学反应液“双循环法”,可保持电流效率在88%以上.
    多孔硅电致发光随时间淬灭伴随的峰位红移现象
    王荣秋, 李经建, 蔡生民, 刘忠范
    1998, 4(1):  60-65. 
    摘要 ( 2850 )   PDF (265KB) ( 1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着重研究了多孔硅(PorousSilicon,简称PS)在阴极偏压下过硫酸铵溶液中电压调制的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简称EL)现象.发现在定电压下,随极化时间的增长电致发光强度减小并伴随着光谱红移现象.通过红外、拉曼、AFM及光电化学等手段对电致发光的淬灭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电致发光过程中强氧化剂向多孔硅注入空穴使PS表面氧化,导致小粒径的硅晶逐渐被剥落,造成光谱高能部分首先淬灭并出现随时间变化的电致发光红移现象.这些结果支持量子限制效应在多孔硅液相电致发光中起着重要作用
    金属氢化物电极表面处理方法及其表面氧化膜研究 Ⅰ.富镍表面处理及氧化膜的光电化学方法研究
    南俊民, 杨勇, 李骏, 林祖赓
    1998, 4(1):  66-72. 
    摘要 ( 2828 )   PDF (431KB) ( 13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了两种贮氢合金表面处理新方法.光电子能谱和循环伏安实验表明,经过处理后得到了富镍表面层,可提高电极的反应性能.采用光电化学方法对不同处理的电极表面由动电位氧化形成的氧化膜进行了表征,分别观察到与表面膜吸附氢氧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阳极光电流和阴极光电流,同时依照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光电流变化区分了两种处理方法所得到的表面层抗氧化性能之差异.通过粉末单电极初期充放电实验,证实了电极经方法1处理以后其放电性能得到提高.
    甲醇阳极电氧化催化剂的研究
    文纲要, 张颖, 杨正龙, 李长志
    1998, 4(1):  73-78. 
    摘要 ( 2646 )   PDF (292KB) ( 1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了Pt-WO3/C、Pt-Ru/C和Pt-Ru-WO3/C系列催化剂.通过循环伏安与电流-电位极化研究了甲醇在不同催化剂/Nafion膜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顺序为:Pt-Ru-WO3/C>Pt-Ru/C>Pt-WO3/C.同时研究了甲醇浓度和催化剂的配比对阳极性能的影响.
    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输运机制的谱学研究
    王兆翔, 黄碧英, 薛荣坚, 黄学杰, 陈立泉
    1998, 4(1):  79-87. 
    摘要 ( 2798 )   PDF (467KB) ( 1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物电解质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所需要的重要材料.本文从分析聚丙烯腈(PAN)-增塑剂-LiClO4体系中各组份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用Raman光谱,红外(IR)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核磁共振(NMR)等谱学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电解质中各组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Li+离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输运机理.发现Li+离子既可与增塑剂分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发生作用而形成缔合物,也可与PAN中C≡N基团上的N原子发生作用形成缔合物.增塑剂分子通过C=O或S=O基团与PAN的C≡N基团以偶极子的形式相互排斥.在与Li+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缔合物时,聚合物分子与增塑剂分子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在凝胶态中的运动是聚合物电解质Li+离子的主要运动形式.提出了Li+离子在PAN为基的聚合物电解质中的一种可能传导机制.强调了增塑剂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重要作用.
    原子和分子水平层次的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研究
    孙世刚
    1998, 4(1):  88-93. 
    摘要 ( 2975 )   PDF (335KB) ( 1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金属单晶表面电化学和模型电催化,分子水平上的电催化反应机理和反应途径控制,有机小分子电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及电催化剂表面化学状态与性能等四个方面,综述本研究小组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侧重展示在原子和分子等微观层次开展表面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的科研方向和结果
    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研究
    尤金跨, 杨勇, 舒东, 吴升晖, 张英春, 林祖赓
    1998, 4(1):  94-100. 
    摘要 ( 2790 )   PDF (470KB) ( 18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XRD、TEM方法对纳米相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并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法对电极材料的嵌锂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纳米材料的微结构特性使其具有优越的嵌锂特性:1)锂离子嵌入电极材料内部的深度小,过程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有利于采用较大的电流对该电池进行充放电.2)具有较大的嵌锂空间位置,有利于增加电极的锂嵌容量.
    钐离子在油/水界面迁移的电化学行为
    狄俊伟, 徐肖邢, 吴莹, 范瑞溪
    1998, 4(1):  101-105. 
    摘要 ( 2664 )   PDF (261KB) ( 1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钐离子在油/水界面迁移的电化学行为①狄俊伟*徐肖邢**吴莹范瑞溪(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苏州215006)近年来,人们对中性载体推动金属离子在油/水界面转移的报道较多[1~4].通常的实验研究大多采用水相中的金属离子MZ+大大过量,而于油相中溶解少量的...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镍的椭圆法研究
    朱伟, 杨雨如, 黄宗卿
    1998, 4(1):  106-110. 
    摘要 ( 2283 )   PDF (304KB) ( 10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镍的椭圆法研究①朱伟杨雨如黄宗卿*(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重庆400044)电极表面准单分子层上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能使入射的椭圆偏振光的光学参量发生明显的变化,理论分析和实验测定均表明椭圆法可灵敏地提供电极表面0.1nm厚度层内发生变...